“广东省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接近4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近日,在“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专病联盟学术大会-跨学科共议痛风”媒体见面会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李娟教授表示,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青岛等传统高发地区。
会上,来自风湿免疫、骨科等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联合发声,呼吁全社会提高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危害的认知,并推动基于最新《高危高尿酸血症药物降尿酸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规范化、精准化管理。
广东成痛风高发区,饮食文化是主因
李娟教授表示,上述数据来自一项由南方医院牵头的对健康人群的筛查。广东的高发病率与沿海地域、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老火靓汤、海鲜盛宴、饮酒文化等生活方式,都在推高尿酸水平。
“广东人喜爱的煲汤中含有大量嘌呤,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也是餐桌上的常客。香港地区同样面临高发病率的挑战,印证了地域饮食文化对尿酸水平的深远影响。”李娟教授强调,高尿酸血症不仅带来痛风性关节炎,更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心脑血管疾病等全身性健康问题,必须将管理“关口前移”,从源头上控制尿酸水平。
高尿酸血症不止是痛风,更是全身性疾病
高尿酸血症往往因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教授表示,患者通常等到反复痛风发作或出现肾脏、心血管损害时才就医。
近日发布的专家共识首次定义了“高危高尿酸血症(HrHUA)”概念,包括合并痛风、慢性肾脏病、肾结石、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这类人群如不及时干预,不良结局风险显著增加。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从骨科角度指出,痛风最直接的破坏是关节系统的不可逆损伤。“我们在手术中见到完全毁损的第一跖趾关节、痛风石压迫的膝滑膜囊肿,甚至骨质穿孔。这些都不该是正常的疾病进程,而是延误治疗的代价。”
精准治疗与长期管理是关键
针对高尿酸的干预治疗时机,李娟教授给出了明确答案:420μmol/L以下以控制饮食为主;480μmol/L时如已有并发症就需要药物干预;540μmol/L以上即使没有症状也必须治疗。
新型药物多替诺雷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中国三期研究结果显示,其治疗24周时的达标率接近传统药物的两倍,且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无需调整剂量。
针对广东患者的特点,李娟教授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管理建议:在控制高嘌呤饮食的同时,可以利用土茯苓、青橄榄、陈皮等本地食材辅助降尿酸。
李娟呼吁,建立“早诊早治+精准用药+长期管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建议患者准备一个“小药袋”,备有急性期处理药物,一旦有关节不适前兆,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急性发作。
专家建议,患者与医生建立长期合作管理关系,通过科学监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尿酸的持续达标,保护肾脏、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获得长远的健康获益。
南方+记者 严慧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