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根铁枝舞千年!潮州铁枝木偶的传承新章
在潮州乡间,庙会的锣鼓、庆典的欢腾中,一方4米见方的“纸影棚”总能聚拢最旺的人气——潮州铁枝木偶戏一开场,便成了全场焦点。方寸舞台上,木偶借三根铁枝“活”了过来:抬手摇扇时扇尖先动,转身亮相时身姿灵动,举手投足间将戏曲故事、世间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门从明朝延续至今的稀有非遗,不仅是指尖上的技艺,更藏着一代代潮汕人的文化根脉。如今,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探索,正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青春活力。
访传承人:老艺人复现“失传绝活”,铁枝里藏着木偶魂
7月的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一处剧团内传来细微的金属碰撞声。区级传承人许绍群师傅正手持铁枝,准备演绎一段近乎失传的“张扇”绝技——这是铁枝木偶戏里最见功力的动作之一。
只见他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紧扣主杆“背线”,稳稳托住木偶身躯,拇指与食指轻夹左臂铁线,右手则灵活拨动右臂铁线。手腕微颤间,木偶手臂缓缓抬起,扇尖先轻轻一点,随即“唰”地展开扇面,动作流畅得仿佛真人执扇;再调整指力,扇面便轻轻摇晃,连风的“质感”都似要从幕布后透出来。
访传承人。
访传承人。
“谢神、游神、娶媳妇,哪样都少不了木偶戏。”许师傅边演边聊,布满老茧的手握着铁枝,像握着半辈子的时光,“咱班子小,找块空地就能搭台,可现在难啊——市场小,年轻人嫌学技艺苦,没人愿意接。”话里有无奈,但他眼里始终亮着光:“我守了快五十年,这手艺早成了命根子。光守着不行,得让它‘活’!要是能结合电影、旅游,再让年轻人用新想法帮着推广,肯定能火起来。”
学技艺:青年执铁枝初体验,笨拙中懂“非遗之重”
看罢许师傅的绝活,在场的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员们也忍不住上手尝试。接过三根铁枝,面对眼前的木偶“小演员”,大家起初连基本的平衡都难以掌握:要么木偶抬不起手臂,要么刚捏住的扇子“啪”地掉在地上,有人急得额头冒汗,手指也因用力过度微微发酸。
木偶戏。
木偶戏。
“原来简单的摇扇动作,要同时控制三根铁枝的力度,还要顾着节奏!”一位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擦着汗感叹。几分钟摸索后,终于有人能让木偶完成“抬手”“转身”的简单动作,但比起许师傅的行云流水,仍显生涩。
从台下“看客”变成台上“操作者”,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才真正读懂“传承”二字的重量:每一个灵动的动作背后,都是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是指尖的老茧、手腕的力道,更是一份不肯放弃的坚守。
进校园:非遗课走进小学,孩子识“潮韵瑰宝”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铁枝木偶,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们还把这门非遗带进了潮州市湘桥区春光小学。课堂上,一段木偶戏短视频刚播放,孩子们就睁大眼睛凑到屏幕前,连呼吸都轻了几分——屏幕里的木偶舞剑、摆扇,像有了自己的“小脾气”,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进校区。
进校区。
随后,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们拿出木偶道具,手把手教孩子们认识关节构造:“这门手艺从明朝就有啦,最早是皮影戏演变来的,还被叫做‘微型潮剧’呢!”孩子们好奇地摸着冰凉的铁枝,提问声此起彼伏:“老师,木偶能演孙悟空吗?”“以后还能看到这样的戏吗?”
“这是咱们潮汕人的智慧,要好好保护它。”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们笑着回应。一堂课下来,孩子们不仅知道了铁枝木偶的历史,更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多了份骄傲——非遗的种子,就这样在小小的心田里扎了根。
木偶戏。
木偶戏。
探创新:文创+跨市交流,为非遗找“新出路”
如何让老技艺跟上新时代?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们开始了新尝试。他们将木偶的经典造型、铁枝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了一套文创产品:钥匙扣上的木偶能“活动”,笔记本封面印着摇扇的木偶形象,既保留了非遗的韵味,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想让大家把木偶的美带在身边,走到哪儿都能想起这门手艺。”负责设计的实践队员说。
木偶卡通公仔。
木偶卡通公仔。
不仅如此,他们还专程前往汕头市澄海区,与当地新艺术木偶剧团交流。看不同流派的木偶戏表演,听剧团分享“木偶+科技”的创新经验,“法润凤城”实践队员的思路愈发清晰:“可以结合短视频传播,也能和旅游景区合作,让铁枝木偶从‘庙会戏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合影。
合影。
在潮州,铁枝木偶从来不止是一门表演艺术。庙会里,它是祈福的载体,添一份热闹;生活中,它是乡愁的寄托,藏着潮汕人的生活记忆。如今,许绍群这样的老艺人守着“根”,佛山大学“法润凤城”实践队的青年力量探索着“新”,三根铁枝撑起的非遗传奇,正在新时代里慢慢续写——未来,定会有更多人听见它的“潮韵”,看见它的“匠心”。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通讯员 肖卓然 洪凯莉 方立彤 陈萱 郑润妍 石晓莹 黄家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