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广州南方学院集结75支校级突击队,共千余名师生奔赴全省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范围覆盖科技助农、文化传承、教育支持、产业调研、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以青春热血践行责任担当。
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三年来,广州南方学院持续深化“三下乡暨百千万”社会实践品牌,助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深走实,结对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2025年结对率达90%,一批批“可落地、有回响”的实践成果获得服务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从榕树下倾听民声到开展“数字化+非遗”创新,从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到探索人工智能、微视频等赋能乡村新路径,南方学院学子在这场与乡土中国的深度对话中,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切实行动,把青春热情挥洒在南粤大地。
经学校筛选推荐,其中14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脱颖而出,在南方+客户端展示风采与成果,快来为他们点赞吧!
你支持哪支队伍?(可多选) 1.“群英汇”队 2.“颐脉相承”非遗队 3.“实至名归”实践团 4.“烟火年年”队 5.“红E筑梦暖阳”突击队 6.“梅”好未来队 7.“五乘四”青年队 8.“揭邑文韵创保”先锋队 9.“青衿护龄”青年突击队 10.“捞乜都掂”队 11.“粤护莞香花”突击队 12.“红鹰心”突击队 13.“时光织梦”突击队 14.“岭南菜心联盟”突击队 提交
1.“群英汇”队
广州南方学院“群英汇”队由会计学院8名学生组成。在会计学院团委书记薛梅的带领下,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多元实践——聚焦荔枝产业,拍摄制作宣传视频,助力农产品推广;走访慰问独居老人并发放生活物资,传递社会温暖;开设儿童兴趣班与趣味运动会,关爱留守儿童成长。
实践期间,团队累计发布8篇校内外宣传文稿,获“多彩大学生”等媒体平台转载,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力,展现了高校团队服务基层的务实担当与创新活力。
2.“颐脉相承”非遗队
团队由来自商学院、设计学院的13名师生组成,深入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开展以非遗鱼灯保护与活化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传承人、拜师学艺及开设社区非遗课堂等多元形式,构建“高校+社区”联动模式,推动非遗融入基层、服务群众。
团队走访居民掌握社区需求,拜访非遗传承人冯艳慈、李文涛,深入学习鱼灯制作技艺,并在社区成功开展“鱼跃桂花,非遗传承”手工课堂,以及非遗麦秆画和非遗脸谱课堂,带领青少年体验非遗创作,实现非遗在社区的生动传播。同时,团队推动校社共建党建实践基地,为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搭建持续稳定的平台。
实践过程中,不仅有效提升了居民对本土非遗的认知与参与度,也探索出高校赋能社区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展现出青年以专业实践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3.“实至名归”实践团
为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医学人文实践融合,“实至名归”实践团于2025年7月赴惠州博罗县长宁镇,开展罗浮山百草油专项调研实践。
团队深入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第六代非遗传承人对话,挖掘技艺传承历程与市场发展现状。与此同时,通过走访当地药商、理疗馆及相关场所,结合问卷调研,梳理出大众对产品功效认知局限、特色应用场景不足等问题。此外,团队联合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惠民活动,为居民提供罗浮山百草油搭配刮痧的体验服务,让居民直观感受产品多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设计以罗浮山草药为灵感的卡通IP及周边文创,以创新、鲜活的形式传递非遗。
4.“烟火年年”队
团队由文学与传媒学院10名同学组成。7月,团队走进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开展为期五天的调研。团队聚焦当地年例文化,采用“口述历史”与“短视频”并行的创新方式,让古老年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中,团队分别采访了湛江傩舞国家级传承人彭秋生、傩面具木雕工艺市级传承人彭保南等,累计访谈年例仪式执行者6人、旧县村村民20余人,整理出3万余字的口述史资料。实践成果通过纪录片、创意短视频、小红书文化账号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维渠道进行传播。未来,团队将以青春视角与专业能力,持续推动旧县村年例非遗民俗文化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焕发出更加自信昂扬的新时代活力。
5.“红E筑梦暖阳”突击队
2025年7月,广州南方学院“红E筑梦暖阳”突击队积极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聚焦老年人“数字鸿沟”与诈骗风险问题,赴广州市白云区京溪街道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期与街道办、社区民警深度对接,创新采用情景剧演绎、手册科普、手把手教学等形式,自编自导反诈情景剧《王奶奶的“长寿灵”》还原骗局,制作大字版《老年人防骗手册》,一对一指导老人安装反诈APP、设置转账限额等。
本次活动累计覆盖200余人次,收集有效反馈150余份。团队还成功探索出“青年志愿者+社区+警方”联动反诈新模式,为高校服务银发群体、构建社区反诈长效机制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有益经验。
6.“梅”好未来队
2025年7月,广州南方学院“梅”好未来队赴清远市杨梅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聚焦IP化乡村振兴路径,通过“浪花花”形象串联助农直播、宣传片拍摄、青少年心理课堂和主题墙绘四大实践板块,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团队有效整合文学与传媒学院、设计学院、商学院等多元学科的优势资源,探索“果味助农”模式。团队相关调研项目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铜奖,进一步验证了项目的可行性与创新价值。本次实践中,团队进一步构建“高校—政府—村民”三方联动机制,深化“艺术+数字”赋能乡村发展的路径。成果获当地政府高度认可,为后续长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彰显青年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所贡献的创新活力与扎实作为。
7.“五乘四”青年队
2025年7月1日,广州南方学院“五乘四”青年队赴肇庆石咀镇,开展为期11天的“艺术墙绘焕新乡村风貌”实践活动。
针对当地公共空间美化不足、缺少特色景观等难题,团队依托专业优势提出解决方案,选定老旧外墙进行艺术创作,打造“玫瑰花墙”激活矮墙美学,并绘制融入水果玉米、香水柠檬等特色农产品元素的“IP特色网红墙”。在11天中,团队共完成超150平方米的墙绘作品,成果获村民与镇政府高度认可。此外,团队还设计了“玉小咀”和“柠小咀”的IP形象,开发表情包、立牌等文创产品,并计划推进IP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不仅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以文化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彰显了南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8.“揭邑文韵创保”先锋队
广州南方学院“揭邑文韵创保”先锋队赴揭阳市榕城区开展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由来自商学院、云康医学与健康学院、设计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10名学生组成,在余静副教授和许佳贝老师的指导下,聚焦揭阳古城文化保护与活化主题,开展数字化传播、文创市集与深度调研三类实践。
团队通过拍摄建筑风貌、非遗技艺与民俗影像,制作短视频和宣传片,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揭阳古城的文化影响力。团队在学宫广场举办文创市集,推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吸引众多市民互动参与,并通过义卖筹集文化保护资金。此外,团队还完成多份调查问卷及非遗传承人访谈,并撰写调研报告,为地方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此次实践将专业赋能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从影像传播、沉浸式市集体验到社会调研,多维度助力岭南文化赓续与创新,彰显了高校青年在“百千万工程”中的担当与作为。
9.“青衿护龄”青年突击队
“青衿护龄”青年突击队于2025年7月15日至20日在佛山市三水区开展以“护老有方·爱在身旁”为主题的助力社区成长计划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涵盖公益便民服务、经验交流会、特殊长者关爱慰问行动及专项调研四大板块。公益便民服务中,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等健康服务,帮助居民树立慢性疾病防治观念。经验交流会上,团队与三水区常青志愿服务队分享独居长者护理技巧,探讨痴呆筛查方法,推动社务志愿者的专业成长。特殊长者关爱慰问行动中,团队入户探访长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助力排查居家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卫生环境。专项调研聚焦老年健康差异问题,为本地探索健康养老提供了实证支持与决策参考。
此次实践覆盖三水区西南街道4个社区,直接受益居民超250人次。团队共建立“一户一档”电子健康档案53份,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未来,团队将继续为社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10.“捞乜都掂”队
该突击队由广州南方学院7名同学组成,分别来自会计学院、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护理与健康、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这是团队第二次赴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开展“三下乡”调研,团队以省级非遗“关帝侯王出游”为调研核心,再次走进帝王古庙,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探索该民俗活动从传统仪式转型为当地文化标签与文旅亮点的路径,助力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
团队充分发挥跨学科优势,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前期通过多次预调研评估项目可行性,深入村落感知文化氛围。正式调研阶段,团队综合运用民族志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与政府、居民和商户展开深度访谈,并设计出一系列文创产品,目前正推进产品落地。
未来,“捞乜都掂”队将以此为基础,持续助力该非遗项目成为均安镇的文化名片,推动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为乡村文旅融合贡献青春力量。
11.“粤护莞香花”突击队
7月9日至12日,广州南方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粤护莞香花”突击队赴东莞市桥头镇邵岗村,开展为期三天的“健康护航·快乐成长”暑期夏令营活动。团队由6名护理专业学生和3名指导教师组成,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乡村青少年的健康需求,创新推出“游戏式”健康教育模式。
团队聚焦体重管理、口腔健康、急救技能等六大健康维度,自主设计了“健康大富翁”“刷牙节奏大师”等系列趣味课程。通过将专业知识融入互动游戏,使30名8至12岁的参与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健康技能,健康知识测试平均分显著提升35.8分,急救技能掌握率达80%。
活动采用“教学+实践+跟踪”模式,不仅现场指导儿童实操练习,还通过发放《健康日志》、建立线上社群等方式实现长效陪伴。多项活动方案获当地社区采纳并推广,展现了青年学子以专业服务社会、以创新赋能乡村的责任担当。
12.“红鹰心”突击队
广州南方学院商学院“红鹰心”突击队于7月3日至7日赴从化区良口镇石明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以“支教+劳动+调研+资助宣传”多元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与教育帮扶有机融合。
实践期间,团队积极联动社会资本,顺利完成石明小学教室改造项目;开设音乐、手工、科教等12门课程共30课时,构建“五育融合”课堂,并将全部教具移交校方,保障教学资源的可持续使用。队员们还深入农田,参与玉米采收与蜂蜜生产,助力农产品包装升级。同时,运用粤语、客家话开展资助政策宣讲与资料发放,推动政策入户入心。结业活动以跳蚤市场、积分兑换等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共表彰30名“全勤小先锋”。
团队着力构建长效陪伴机制,计划于秋季学期持续跟踪困难学生的成长情况,并开通线下信箱保持长期联络。本次实践创新融合乡土课堂、政策宣讲与劳动教育,有效促进资源下沉与服务落地,彰显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智慧。
13.“时光织梦”突击队
广州南方学院“时光织梦”突击队由9名跨专业学生组成,深入佛山市高明区清泰村开展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留守老人情感关怀与乡村文化资源活化,通过入户走访与专业影像服务,为数十户老人拍摄人生首张正式照片,并创新建立“笑脸墙”以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出“红色有声照片”,运用二维码技术实现语音故事云端传播,推动本土红色文化传承。团队系统拍摄乡村自然风光、红色文化与文旅宣传等素材,录制了一批高质量短视频及影像资料,为当地文旅推广提供宣传资源。
团队实践成果获中国广东网、大学生云报、中国高校教育等媒体平台报道,形成“影像公益+文旅推广”乡村振兴新模式,为高校实践服务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有实效的范例,展现了青年学子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创新与社会担当。
14.“岭南菜心联盟”突击队
广州南方学院“岭南菜心联盟”突击队由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共同组建。依托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专业理论与方法,该团队于7月7日至9日赴连州市龙坪镇,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展专项调研工作。
调研期间,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全面了解当地水果品类、农产品销售渠道、菜价波动及种菜成本等情况,亦获知农户希望在技术指导、市场拓展等方面与高校展开合作。团队还探访了孔围蔬菜合作社,了解其规模化种植、季节性种植结构、多元合作与产销模式,以及因自然条件、成本制约,产业发展在人才、加工、技术、政策、品牌标准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经过深入实践后,团队系统梳理了调研成果,将种植技术、市场渠道等关键信息纳入报告,为连州菜心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胡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