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路径依赖,激活内生动力!顺德全力推进“村域经济”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8-29 10:18

在佛山顺德大良苏岗社区,龙舟文化馆与潮玩街区相映成趣,60家传统粤菜与50多家新业态轻餐店在此集聚,今年以来社区人流量增长40%,商铺营业额增长超20%;在佛山顺德北滘黄龙村,74个微网格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五年孵化100余个民生项目,累计服务超5万人次;还有相隔不远的碧江社区,暗涵复明工程释放50万平方米滨水空间,2024年集体总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北滘首个“亿元村”……这些村居的活力迸发,正是佛山市顺德区探索村域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5年8月25日至26日,佛山市顺德区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会议明确将“村域经济”作为顺德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以“破、活、融、人”为路径,推动资源盘活、产业升级与治理创新,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交出“顺德答卷”。

纲举目张

“顺德的根基在农村,活力在农村”

为什么是村域经济?

“顺德的根基在农村,活力在农村。村域经济强,则全区发展稳;村域经济活,则城乡融合深。”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在会议中指出,村居对支撑全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服务和引导好村居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百千万工程’的本质。”

从县域经济到镇域经济,再到村域经济,不是发展维度的降低,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化和延伸。如今的顺德农村,已是产业、人口、资本、文化高度密集的“都市里的村庄”。数据显示,顺德现有206个村居,其中村108个,居委会有98个,但是佛山全市87个“亿元村”中,顺德只有3个。

如今的顺德,亟须将经济单元下沉到村,打造村域经济3.0版本。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补上发展短板。

本次大会,顺德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村域经济作为关乎全区发展根基和群众福祉的重要战略任务,做到纲举目张。

顺德龙江甘竹滩。


转危为机 用好村居环境治理的成果

2025年7月,基孔肯雅热疫情不期而至。这既是对顺德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基层治理水平的大考,也为破解村域经济“空间不足、环境不优、民心不齐”的难题,打开了时间窗口。

过去一个多月,顺德区、镇街、村居三级携手,借防疫攻坚,对农村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大扫除”,解决了一批过去十几年都解决不了的土地霸耕、乱堆垃圾、冷巷封闭等人居环境问题。

更重要的是,防疫工作整理出了一批宝贵闲置空间。过去没人管、没人问的蚊媒孳生重灾区被全面清理,清出了数千亩闲置地、近3万间闲置屋。这些原来看得见、用不了的资源,现在看得见、摸得着、可运营,沉睡资产变成了增量资本。

防疫还大大凝聚了民心人心。区镇村干部深入一线防疫攻坚的辛苦付出,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以往的“不理解、有意见”变成了“主动配合、积极支持”。

勒流街道东风村党委书记廖勇威在交流发言提到,通过打好这场蚊媒防控攻坚战,凝聚了“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策划者、管理者”。让村民们意识到“村居是我家,发展靠大家”,参与村域经济发展的意愿明显提升。

无独有偶,南都记者此前在伦教走访时,村居工作人员感言,街坊邻居从最初把消杀工作人员赶出门外,“我家没蚊子,去别处喷”;到“霸耕”土地的村民主动联系村委去清理作物,“请帮忙清理一下,都是为大家好。”

从“应急”到“谋远”。如何将村居环境治理的成果利用好、巩固好,为“百千万工程”打下坚实基础,是留给顺德下一步的发展课题。


路径探索

打“破”路径依赖,从“收租”到“创业”

乡村要振兴起来,重中之重在产业振兴。

顺德村域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之一,是此前过于依赖传统收租模式。

打破“路径依赖”,成为当务之急。在本次大会上,共有7位村居书记上台交流发言,分享实践经验。其中,苏岗的社区活化改造,三洲社区的集体经济转型,碧江的农文旅融合实践,本质上都是对于打破路径依赖的探索。

顺德北滘碧江社区。

伦教街道三洲社区党委书记郭啟东介绍,自2021年起,三洲社区已连续四年迈入“亿元村”行列。目前,社区有两个集体经济组织,分别是经联社和股份社,共拥有各类资产700多宗。社区总资产约3.78亿元,一年能为1.2万多名居民和8000多名股东发放福利金及股东分红等近5000万元,每年还投入约3400万元用于社区运营管理。

还有容桂街道创新“N+20”集体资产租赁模式。白莲路1号(商服楼)物业带租约整体招租升级改造、容山大厦改造提升、乐善工业区改造提升等多个项目采用该模式顺利完成交易,撬动社会资本改造资金约5亿元,预计每年带来租金收益近2000万元。

为全力推进“村域经济”发展,杏坛强化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撑经济发展,注重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带动群众走上富裕之路。


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内生动力

村居从“收租”到“创业”的过程中,盘活闲置资产是发展村域经济最直接、最现实的突破口之一。

“均安镇仓门夜市原本是60亩的闲置食街旧址,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运营,改造为融合美食、游玩、停车等多功能的网红夜市和休闲营地。”会上,顺德区委常委、均安镇党委书记吴永科介绍,此举既解决了卫生难题,又增加社区集体收入约150万元/年,实现环境、民生与经济效益“三赢”。

让闲置物业“活”起来的还有北滘碧江社区,北滘碧江社区党委书记方志濠介绍,目前正推进“碧江里”项目,创新“N+20”模式,盘活1.6万平方米闲置物业,项目2026年投用后年均增收86万元,持续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商业赋能上,以德云居为龙头改造53间旧民居,可同时容纳1500人用餐,年均吸引50万人次食客,带动周边民宿、文创市集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通过区、镇、村合力,全区活化项目超200个,其中纳入重点项目64个、撬动社会资金超2.5亿元。打造了和之梁公祠、左滩3500书屋、义方院子、龙田龟苓膏文化体验馆、桑麻·红房子水岸生活空间等一批位于乡村的农文旅融合标杆项目与消费新场景。同时,顺德还撬动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建筑活化,将散落在乡村的老祠堂、旧民宅、旧厂房、青砖房盘活,为乡村注入文创、艺术、非遗、茶咖等文旅元素。


“融”合人文与经济,打造特色IP

“活”起来的物业为顺德激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顺德不仅是制造业强区,更是岭南文化的富矿。当前,顺德提出要“打造岭南文化精致小城”,将靠土地吃饭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靠资本和财富的发展模式,再融合文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和共同富裕。

顺德大良小熊织梦园。

本次大会上,各镇街和村居分享了在农文旅融合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例如,杏坛镇桑麻村以黑毛节瓜产业链打造为例,企业家进入农村、经营人才投入农村,形成了“节瓜种植+餐饮休闲+伴手礼零售+农旅体验+古村研学”的产业链模式,还举办了黑毛节瓜美食文化节,切实把桑麻黑毛节瓜打造成为佛山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均安镇着力做深“李小龙IP”,推出李小龙功夫嘉年华,举办功夫擂台赛、武术训练营、功夫主题朝圣之旅等活动,开发“功夫主题家电”“非遗+功夫文创”,让IP价值从旅游延伸到产业。同时做活“非遗与民俗IP”,挖掘体验式文旅;设计“关帝侯王出游”民俗体验路线;针对年轻群体推出“非遗+剧本杀”“民俗+汉服打卡”等新业态。

北滘镇碧江社区通过暗涵复明工程,对古村生态与文化脉络开展深度修复。工程揭盖719米河涌、清淤700立方米,并新建17.47公里管网,从根源上改善水环境。

碧江社区通过“民艺同创 庭庭共美”美丽乡村创意大赛、“金楼文化艺术街区”等活动,以深度亲民的形式,丰富村民生活、传承民艺、保育文化礼俗。活动当日街区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总收入达10.4万元,同比增长45%。


以“人”为本,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发展村域经济,人才是核心。

北滘镇黄龙村以党建网格化为纽带,以多元共治为路径,探索出一条“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实践之路。黄龙村党委书记陈忠青分享道,黄龙村以七大片区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片区,各配备一位党委班子负责,并进一步细分74个微网格,每个网格20-30户,各配备一名综合网格员,形成“党委—片区—微网格”三级响应体系。同时,通过党群共建公益微创投项目,五年来累计投入62.5万元孵化100余个民生项目,培育50余个社区自组织,带动1500余人次参与基层治理,累计服务超5万人次。

顺德北滘黄龙村。

勒流街道东风村积极探索创新,于2021年5月成立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东风村共建基金。村党委带领工作人员及村民小组长,历时一年半深入走访每家每户、村内企业,最终95%的居民户积极捐资,实现了广泛参与。截至2025年5月,东风村共建基金累计接收捐赠1000万元,其中650万元作为永续本金,收益持续用于社区反哺。借助这一平台,东风村成功撬动多元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苏岗社区党委书记郭凯旋表示,“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理念,继续挖掘岭南文化特色,倾力打造精品文旅社区,建造注重人文精神延续的美丽家园。”


全域振兴

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顺德样板”

“村镇一条船、村好镇才好。”发展村域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区、镇街、村居携手,形成强大合力。本次大会提出,全区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维,抓紧研究制定支持村域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对村居发展的需求“清单式”响应、“闭环式”落实。

市自然资源局顺德分局正在推进多项创新举措,例如优化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用足用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加大推进点状供地项目等,其中,龙江龙晟乐园已于7月18日成功出租,计划元旦前开园。

区农业农村局将做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库储备,进一步强化市场化运营思维,实现村域经济从“零散低效”向“集约高质”的转变。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破解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堵点,带活招商运营平台、激活集体经营主体、用活集体提留收益等。

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则聚焦“四化”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打好“净化”基础,清除“顽瘴痼疾”;提升“绿化”质量,织密城市绿网;锚定“美化”目标,刷新城市颜值;坚持“文化”赋能,重塑城市价值,同时开展环两江品质攻坚行动。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打造一批文旅特色村居、培育一批乡村精品民宿、活化一批乡村闲置物业、形成一批乡村品牌、建设一条乡村文旅经济带。当前正在重点推进香云纱产业项目、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花卉世界焕新开发、三洲里文旅项目等典型项目。

“顺德的村域经济,是关乎‘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推动顺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陈新文表示,发展村域经济,核心在“破”,破除路径依赖;关键在“活”,盘活闲置资源、激活内生动力;路径在“融”,融入人文经济、融合新业态;保障在“人”,建强队伍、培育人才、依靠群众。“希望大家拿出‘敢饮头啖汤’的闯劲,用高质量的工作成果确保交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亮眼答卷,让顺德的农村更富裕、更美丽、更幸福,为全省、全市贡献‘顺德样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路漫漫 实习生 陈无忧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郑俊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