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求锤得锤”,老板任性,1.8万名员工陪跑?

有风自南 2025-09-14 13:18
02:48

西贝“求锤得锤”,老板任性,1.8万名员工陪跑?

9月13日,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争议不断升级,双方多次隔空回应。

9月12日晚,罗永浩在时长近一个小时的网络直播中,回应了西贝预制菜事件。他直言“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因为国家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罗永浩表示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想借此事件,让预制菜市场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罗永浩直播画面截图

罗永浩直播画面截图

当天,西贝则紧急召开了一场全员大会,会议标题为“西贝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西贝召开全员大会,会议题目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西贝召开全员大会,会议题目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大量媒体也在12日走进西贝后厨。探访却发现了大量“超长保质期”的半成品,两年保质期的西蓝花、18个月保质期的烤鱼……

南方+记者也在西贝后厨发现,原来“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中的“鸡汤”是用水和一年保质期的风味鸡汤半固态调味料兑出来的。网友们也开始讥讽西贝“求锤得锤”。

00:19

争议中的西北筱面村后厨如何?记者实探

随后,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事件发生后西贝的日营业额连日下降,前两天每天减少约100万元,后续可能跌到200万~300万元。但他依然坚持“生意做不做没关系,是非一定要辩清楚”。

这一表态再次引发争议。不少人质疑,一条高赞评论表示,“一句生意可以不做,拉上上万名员工高举大旗跟罗永浩开干,员工们不用赚钱养家糊口吗?”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员工需要的是稳定的收入与岗位,而非被裹挟在老板的意气之争中。企业家的执拗在这里显得格外刺眼。

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

贾国龙接受媒体采访。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有过定义。但目前针对“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尚未正式明确。

根据公开信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目前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虽还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大部分消费者通过媒体看了西贝的后厨后,很难认为那些“半成品”不是预制菜。

事实上,预制菜在餐饮行业的普及并非秘密。餐饮行业使用预制菜,本身并非就不行。好的预制菜也能有高质量。预制菜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提高出餐效率、降低成本、保持口味一致性,都是餐饮连锁化发展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几乎所有大型连锁餐饮品牌,在不同程度上都采用了半成品甚至成品预制菜。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说不说实话”。

换句话说,公众的不满,并不是因为西贝用了“预制菜”,而是因为西贝的态度和表达让人觉得“没有用真心对待消费者”。

在这起事件中,罗永浩的评价或许带有个人色彩和流量放大效应,但真正让西贝陷入困境的,是企业家本人缺乏智慧的回应。事实上,他所说的“按国家的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其中的规定也并非正式的国家标准。倘若贾国龙承认部分菜品确有预处理环节,同时解释原因,并展示企业在食材质量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努力,舆论的风向很可能不同。相反,他选择对抗和诉讼,把一次可以转化为沟通的机会变成了一场公关灾难。

企业公关不只是危机应对,更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在高度透明的舆论场,企业对外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价值观和态度。消费者渴望的是诚恳与改进,而不是强硬与否认。特别是餐饮这种高度依赖口碑的行业,信任就是最大的无形资产。它一旦受损,靠诉讼赢得的“清白”也难以换回顾客。

西贝。

西贝。

对于西贝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而是如何在失去部分信任后重建品牌。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把上万员工的生计和几千万顾客的信任放在首位,而不是沉溺于口舌之争。商业社会比拼的不是一时的输赢,而是能否在长期竞争中保持稳健和可持续。守住员工的生计与顾客的信任,才是一个企业能够走得更远的根本。

南方+记者 贺达源 王越莹 见习记者 张湘涓

编辑 陈倚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