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最新研究:月球上有数十处新滑坡,由内部地震引发

广东教育头条 2025-09-13 20:19

最新研究表明,月球不是一片死寂的荒漠,表面和内部仍在‘活动’。”近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肖智勇团队、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吴明的联合研究成果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发现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而这些滑坡的主要“推手”,不是小行星撞击,而是月球内部产生的地震,也就是科学家所称的“内生月震”。

对比74个观测区域的卫星图像

此前,人类很难直接探测月球内部的地震带。该项研究表明,月球滑坡的分布如同指南针,能间接帮助找到月球地下的活跃地震区,为未来部署月球地震仪、研究月球内部结构提供方向。

“我们用的是卫星图像对比的方法,找到了月球上的新滑坡。”张吴明介绍,团队采用分辨率小于1米/像素的数据,对比覆盖同一区域的前、后图像数据,发现月球自2009年以来形成了大量的新滑坡。

研究团队挑选了月球正面和背面容易发生滑坡的74个观测区域,包括年轻撞击坑的陡峭坑壁、断层活动形成的皱脊,以及可能存在近期火山活动的不规则月海斑块,通过精准对齐前序和后序图像数据,再计算反照率变化,找到了滑坡发生的地点和形态。

对这些观测区域内新滑坡的研究,可反映月球整体的滑坡活跃水平。”张吴明说。

为了避免误判,团队还严格控制了图像的光照条件,比如前、后拍摄时太阳角度差异不超过5°等,并结合月球数字高程模型,量测滑坡所在斜坡的坡度,确保每一处滑坡的识别都可靠。

月球内部仍有能量活动

作为月球热演化研究的重要进展,此次研究发现为未来人类登月建站的选址与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过,与地球上的大型滑坡不同,月球上的新滑坡显得“小巧”且“浅表”:大多数滑坡长度不到1公里,宽度不足100米,最厚的地方不到1米。从规模上看,每处滑坡移动的物质的体积都小于10万立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坡度24°—42°的斜坡上。

这种“小而浅”的特点意味着,这些滑坡对未来月球探测的整体风险较低,但如果登月设备建在滑坡附近的斜坡旁,仍需注意防护。

那么,是什么触发了月球滑坡?

肖智勇团队分析了这些新滑坡的地质情况,发现了大量新形成的撞击坑,最大的直径超过70米。但其中,不到30%的新滑坡可能是由撞击触发,且滑坡开始的位置普遍缺乏暴露的岩石。

因此,科学家们推断,这些滑坡主要是由内生月震引发的震动导致的,证实月球内部仍有能量活动。此外,肖智勇提及,这些新滑坡主要集中在月球雨海盆地的东部区域——恰好是过去阿波罗探月任务中记录到浅层月震较多的地方。

“这意味着,雨海盆地东部可能是月球当前的月震活跃区。”肖智勇说,未来如果要在月球建立长期基地,应避开这类月震活跃的区域,选择更稳定的地点。

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张芳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