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河源市紫金县凤安镇零农残豇豆种植基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
这个由河源市垄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零农残豇豆种植基地,正迎来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丰收时节,600余亩翠绿的豇豆藤蔓缭绕,一串串饱满鲜嫩的豇豆挂满枝头。
有机种植,严格把控播种管理各个环节
走进基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豇豆特有的清新香气。在田间小道上,只见一根根藤蔓缠绕着支架,向上攀爬,绿叶间挂满了沉甸甸的豇豆。
农户们头戴草帽,手提竹篮,穿梭在郁郁葱葱的豇豆架下,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豇豆。
“看,这豇豆长得多好,又长又直,颜色鲜亮,不用农药、化肥,全靠这有机肥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一位正在采摘的农妇边说边展示着手中的劳动成果。基地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大家或弯腰采摘,或挑担运输。
“今年是个丰收年,看这豇豆的长势就知道了。”凤安镇零农残豇豆种植基地负责人闫海平一边指导着农人采摘,一边向笔者介绍道。据悉,目前该基地种植豇豆600余亩,轮作面积1200余亩,平均每日采摘豇豆近3万斤,是目前全省单体最大的零农残豇豆种植基地。
闫海平介绍,基地豇豆采用有机肥种植,从播种到管理,该公司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不使用农药和激素。“这样的种植方式虽然辛苦,但看到这样的丰收景象,所有努力都值得。”闫海平说。
科技赋能,亩产可达5000—7000斤
豇豆种植基地丰收的背后,是河源市垄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国际院士联合体零农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团队深度合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得来的成果。
“我们的种植技术全部来自国际院士联合体零农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团队,特别是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闫海平详细介绍,该技术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手段替代农药,有效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了豇豆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该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成立了由推广机构、技术专家、农业托管等单位组成的协同推广体系,确保先进技术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农民。
“基地种植豇豆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是真正的绿色食品。”闫海平告诉笔者,该基地种植的豇豆亩产可达5000—7000斤,零售价在4.5-5.5元/斤之间,主要供应广州、深圳等大型商超,因其新鲜、安全、口感佳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闫海平还透露,豇豆种植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仅需50天左右,这种高效益、短周期的种植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河源市垄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豇豆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
撰文:张浩森 黄从高 甘建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