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州县城里生活是什么样的图景?
大型购物广场里,“牌子货”琳琅满目,促销活动日日上新;城市街区中,主打年轻消费力的“网红店”层出不穷;大小公园里,野餐聚会,踏春赏秋,好不惬意;优质医疗服务就在家门口,大病难病不出县,安全感满满;集团化办学让新老学校齐升级,好学位一增再增……
这样的吸引力下,2023年,高州常住人口为132.9万人,已经连续多年稳步增长。两年多来,高州有18352人回流,县城新增进城农村人口7万,城镇化率提升5.08个百分点。
今年国庆,高州潘州广场客流量达161万人次。
今年国庆,高州潘州广场客流量达161万人次。
高州人“回来了”,外地人“留下了”,农村人“出城了”,这是人们用脚步在投票,投的是对高州县域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认可票、满意票。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调要办好教育、建强医院,把准了群众对‘上好学’‘看好病’的美好生活追求。我们全力办好教育、建强医院,以公共服务新提升,让进城群众能落户、生活好。”茂名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高州市委书记王土瑞说。
高州建成了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李达 摄
高州建成了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李达 摄
村里人“出来了”
7万群众出村进城
“长期招收车衣工,月薪6000至8000元,设‘妈妈岗’‘托管班’,新手老手都招!”这样的招聘广告在高州乡镇多个人流密集场所十分醒目。佳都制衣今年再次扩展生产线,子工厂进驻了佛茂高州蒲康工业园区的标准厂房,如今正招兵买马,拓展产能。
家住潭头镇的车衣工小李和丈夫都在该厂务工,夫妻俩兢兢业业,月薪加起来接近1.5万元。国庆节,趁着购房优惠力度大,夫妻俩付了首付,在高州城东片区购置了一套新房。
“房子不大,但一家人能在城里生活,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看病、保健也不用再到处折腾。”按照计划,明年底小李一家就能入住新房,从村里搬到县里,一家六口人生活美满、幸福。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高州市城东新区。冯章 摄
另一边,因为看好下沉市场,从中山回到高州创业的“95”后阿听,新事业也开始驶入了快车道。阿听原创的年轻品牌“up to up space”已经开设了2家咖啡店,一家在高州最为繁华的地段,另一间则在茂名市区。
“随着高州城市品位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的增长,星巴克、瑞幸等连锁咖啡品牌相继进驻,小县城里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也为我们带来了机遇。”阿听说。
进城的小李、回流的阿听,都是高州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见证者、亲历者。
人们在潘州公园里晨跑。李达 摄
人们在潘州公园里晨跑。李达 摄
数据显示,“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高州人口进城和回流呈现加速趋势。近三年,高州18352人回流,县城新增进城农村人口7万。2023年,高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1.98%,比2020年提高5.08个百分点。
人们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县城年轻面孔更多了,更活了”。
在高州,人们看到,2023年,高州平均每月新增饮品店37家,等于每天新开一家;大型综合商业体潘州广场2023年国庆期间人流量超110万人次,2024年攀升至超161万人次……
小县城里的休闲生活。李达 摄
小县城里的休闲生活。李达 摄
产业发展是人口回流的重要推手,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则决定了人们是否“留下来”。
“近年来,高州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集聚区,如金山工业园、蒲康工业园、城东工业园新增务工人员7300多人。而进城落户的群众中,有51%都奔着同一个目的‘子女就学’而来,超过了半数。”王土瑞直言,城镇就业就学人员的增多,也在要求教育医疗必须加快扩容、提质、增效。
突出“三个坚持”
让群众“上好学”
走进位于高州市通川大道的北江小学,教学楼舍黄白相间活泼又明亮。200米塑胶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上孩子们奔跑跳跃,尽情释放天性。音乐室、舞蹈室里,节奏时而明快,时而轻缓,小艺术家有模有样。
北江小学占地约30亩,设有24个班,可容纳1080名学生。学校规模虽然不大,学校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却不含糊。今年秋季,北江小学正式开始招生,为北江片区缓解了学位紧张的难题。
今年秋季,除北江小学外,还有高州市八中迁建、第二小学扩建等6个教育项目交付使用,新增优质学位3200个。
广东高州中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
广东高州中学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州是广东“四大文教之乡”之一、广东省教育强县(市),“重视教育”刻在了高州人的基因里。
“我们突出‘三个坚持’办好教育。一是坚持‘量’上扩容,二是坚持‘质’上提升,三是坚持‘德’上赋能。”王土瑞说。
——坚持“量”上扩容,新增优质学位2万个。
这两年多以来,高州加大财政投入,并在大宗土地出让、项目招标中,将配建学校作为前置条件。成立教育促进会,发动企业投资兴学。两年城区新建、扩建中小学校12所、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优质学位2万个。
高州市高文小学。
高州市高文小学。
——坚持“质”上提升,组建教育集团18个。
重点办好广东高州中学“一个龙头”,带动高州市一、二、四中“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组建“城区1所+镇N所学校”教育集团18个,带动镇级学校整体提升。撤并“麻雀学校”134所,推动乡镇高中集中城区办学,优化办学资源。
在省委办公厅等单位推动下,高州21所学校分别与华师、广美、星海、省实及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广州市文德路小学等15所一流学校结对,实现全学段教育共建。两年来,高州高考上重本线人数近4000人,13名毕业生考上清华北大。
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写生。
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写生。
——坚持“德”上赋能,好心精神进校园。
深入挖掘好心文化内涵,将冼夫人好心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促进教师安教、学生乐学。建好柏桥讲堂,做实思政课堂,引导师生感党恩、跟党走。
“以前说到买房,‘学位’必定是考虑的第一要素,甚至可以说是‘一票否决’。如今,能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挑选真正喜欢的片区、小区,学位分到哪就读哪,家家各具特色,家家都不赖!”小李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突出“三个完善”
大病足不出县
“曹院长,出院2个月了,目前感觉恢复得很不错,感谢您以及高州市人民医院的医护团队!”近日,高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博士曹勇收到一名来自化州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感谢短信,言语之间难掩感激之情。
据悉,这名患者在9月1日深夜突发疾病入院,高州市人民医院为其开通了绿色救援通道,以最快速度完成术前准备,12时患者正式接受手术。凌晨6时,手术顺利结束,随后经过半个多月的密切监护与后期治疗,9月中下旬,正式出院。
“这样的大病、危重病,如果要连夜转到省城,费用高不说,要是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后果不敢想。”谈起患病过程,病人家属泪眼婆娑,“幸好,在高州就能治!”
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量在全省排第二名。
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量在全省排第二名。
今年以来,高州医疗捷报频传。6月,省骨科医院高州医院挂牌成立,推动高州骨科医疗水平发展;7月,省妇幼保健院高州医院揭牌,聚焦粤西,守护妇女儿童健康;10月,2023年“省考”揭榜,高州市人民医院连续7年夺魁;10月,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揭晓,由高州市人民医院参与的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医疗”是高州的名片,高水平教育医疗服务是县域群众的所急所盼。 事实上,如今“高州医疗”惠及的已经远远不止高州地区的患者、群众,更是惠及粤西患者。
“我们突出‘三个完善’建强医院,让群众实现大病不出县,就近就能看好病。”王土瑞说。
高州市人民医院。
高州市人民医院。
——完善三级服务体系,县镇村上下联,兜住健康网。
近年来,高州高标准建设高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这两所“三甲”医院新院区,迁建“三级”医院高州市妇幼保健院,进一步巩固在全省县级同类医院中,综合服务能力市人民医院第一、市中医院第一,市妇幼保健院第三的地位。
强化内涵提升,新增国家重点专科1个,现有国家级专科3个、省级17个。推动4个中心镇卫生院晋升“二级”,建设互联网医院,构建起“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疗服务体系。高州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连续多年全省县级领先,县域内住院率96.7%、全省第一。
高州市中医院南院区。区朋华 摄
高州市中医院南院区。区朋华 摄
——完善引才留才机制,小县城跑出全省第二。
高州通过搭建高端平台,以事业引才留才,组建专家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医学中心6个,高州现有医学博士34人、硕士265人、高级职称980人。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手术量全省第二,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与项目通过全国县级首家“双备案”。
——三完善结对帮扶模式,层层共建,遇强愈强。
今年,借力“双百行动”,高州推动城区3家医院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省妇幼保健院合作或冠名共建。组织县城医院与镇卫生院结对帮扶,目前,高州所有卫生院均可开展一级手术,部分可开展二级手术。基层诊疗占比78.3%、住院率43.9%。
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卢基正 摄
高州市妇幼保健院。卢基正 摄
教育塑造城市未来,医疗托起生命之光。
“高州是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办好教育、建强医院,全力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率先在构建具有县城特点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不断提升群众在教育、医疗领域的幸福感、获得感,是民之所盼,更是使命使然。”王土瑞说。
撰文:邱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