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唯一状元家门口的古水道流淌千年!宰相曾在此题诗

作者 麦思容 2025-02-24 13:15

古道越千年,人文浸古今

在清代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的故乡

流淌着一条千年古水道

千百年来

有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

今天,让我们走进湛江市吴川市吴阳镇

一起领略这条古水道的风采吧

古水道蜿蜒秀美。余国强 摄

古水道蜿蜒秀美。余国强 摄

商贸繁荣

被列入“肇雷古驿道线路”

我国在陆路交通兴起之前

水路是物资运输的第一选择

吴阳古水道是鉴江水系支流之一

历来为兵家要道、经商通衢

是中国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列入“肇雷古驿道线路”

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道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水路驿道与陆路驿道形成衔接,互为内陆、海外的延伸通道。

吴阳古水道

北起上郭社区

途经街道社区、霞街社区

至白沙社区汇入鉴江,全长约4公里

曾是当地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

古往今来

一代代吴川人在水道沿线建立家园

也形成了大大小小辉煌热闹的码头

最具代表的历史遗迹之一便是极浦亭

吴川八景之一“极浦渔归”。吴东俊 摄

吴川八景之一“极浦渔归”。吴东俊 摄

相传,在古代

极浦亭前曾是海湾

每当夕阳西下

数百艘渔船云集亭前

卖鱼沽酒,击棹讴歌

壮丽的渔归画卷被清版县志记载为

吴川八景之一,名为“极浦渔归”

极浦亭前曾是海湾。吴东俊 摄

极浦亭前曾是海湾。吴东俊 摄

据悉,极浦亭始建于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

是解元李凌云隐居讲学之所

史上的极浦亭

为数间亭式建筑,位于古水之畔

那时鉴江支流河道宽阔

来往船只络绎不绝

夕阳里码头上归帆点点

场面壮观

极浦亭景观。郭龙碧 摄

极浦亭景观。郭龙碧 摄

人杰地灵

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诗篇

人逐水而居,文明逐水而兴

吴阳古水道的胜景

屡见于宋后文人墨客之诗词

沿岸村落、码头

成为无数名人豪客的汇聚地

历代多位名人豪客曾在此歇憩、定居

古水道上的状元桥。吴东俊 摄

古水道上的状元桥。吴东俊 摄

相传,宋明时期

霞街迁史祖林永宦满过吴川

通过古水道来到霞街时

便选择在此定居

后来人口繁衍

尤其是明清两代,人才辈出

清道光三年(1823),霞街的林召棠高中状元,这是自隋唐开科举考试1200多年以来,粤西地区唯一的一名状元。除了林召棠高中状元外,霞街这个村庄还出了多名进士、举人,至于贡生、廪生、秀才等更是不胜枚举。

千年古水道生生不息。余国强 摄

千年古水道生生不息。余国强 摄

“颠风急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宇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极浦亭与霞街相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祥兴年,右丞相陈宜中带着家眷远走占城,顺水路过极浦亭时,提笔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如占城经吴川极浦亭》。

如今

来到极浦亭的游客可以看到

旧亭边建起了一万多平方米的极浦公园

公园里除了重建典籍里记载的

九曲桥与水榭楼台外

当地人还将祖辈口口相传的旧港市

及宋丞相陈宜中、清状元林召棠

驻美公使陈兰彬、李汉魂将军等名家

为极浦亭所题的诗词

镌刻于90多块青石之上

分嵌在公园周边的诗廊

漫步九曲桥。吴东俊 摄

漫步九曲桥。吴东俊 摄

重焕光彩

历史遗迹星罗棋布

上世纪70年代初

陆路交通开始取代水路运输

古水道的交通贸易逐渐衰落

渐渐地,吴阳古水道也因疏于管理而淤塞

近年来,为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当地着力推进疏江工作

村庄贤达人士、群众纷纷积极捐资

让千年古水道重焕光彩

修复后的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摄

修复后的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摄

当地围绕古水道修复

改善水生态环境

增加滨水服务设施

提升河岸两岸绿化

打造彰显本土文化的全省知名文旅胜地

俯瞰古水道。林溥荣 摄

俯瞰古水道。林溥荣 摄

吴阳古水道修复工程起于镇区的上郭村,东接粤西状元林召棠家乡霞街村的霞江,通向芷寮古港。2017年,吴阳古水道霞街段疏江工程开工,全面按古村文化特色来设计和打造,不仅注重恢复水道的原貌,更致力于提升水道的功能性和生态性。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了传统的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古水道的历史韵味,又增强了其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能力。

修复后的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摄

修复后的古水道水清岸绿。余国强摄

2024年

吴阳古水道修复工程全面完工

沿古水道而行

一路上水清、岸绿、景美

古水道沿线的状元林召棠故居

极浦亭、吴川学宫、南城门

等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

古水道岸上的状元林召棠像。麦思容 摄

古水道岸上的状元林召棠像。麦思容 摄

关于这条古水道更多神秘而辉煌的过往

等你来探索


南方+记者 麦思容


编辑 钟茵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