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
获批
东莞市高层次
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
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公布了《2024年东莞市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名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引进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性疾病精准诊疗创新研究团队”成功上榜(享受财政补贴)。
本次成功入选东莞市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是对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引入实力技术团队加强学科建设的充分肯定,也再次彰显了我院校地共建以来在人才与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有数据显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性疾病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0-40%,约20亿人。我国将近有4亿人受过敏性疾病困扰,其中哮喘近0.45亿,过敏性鼻炎1.5亿。近年来,东莞市过敏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变应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和皮炎湿疹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然而,我市目前变态反应学科平台的欠缺,尚无标准化的诊疗机构,导致我市缺乏系统的预防、过敏原检测、过敏诊断、评估、治疗、管理等平台,也缺乏集预防、检测、脱敏治疗等为一体的“一站式”诊疗服务中心。以上这些导致很多过敏性疾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且系统性的规范化诊疗,不仅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而且导致许多重症过敏性疾病患者不得不去往外地进行诊治,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给群众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
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变应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有比较坚实的基础,通过进一步引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靖教授牵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精准诊疗创新研究团队”,借助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实验室、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平台,搭建我院变态反应学科(过敏专科)平台,建立过敏原检测平台、靶向药物治疗与脱敏治疗平台。
整合我院多学科资源,建立我院以过敏性疾病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诊疗平台,努力建成以呼吸气道过敏性疾病为主,其他过敏性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医学结构体系,这不仅可以全面推进东莞市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的平台建设,加强临床、科研、教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我市医务人员与市民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而且也可以提升我市变态反应临床专科的临床诊治水平,使“过敏性疾病患者走出去看病”成为历史,即在本市内即可享受完善的过敏性疾病诊疗服务,最终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使“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战略目标,为全市人民带来福音。
引进团队介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性疾病精准诊疗创新研究团队为广州医科大学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变态反应(过敏与临床免疫)科。该团队在变态反应学领域处于国内与国际领先水平。近三年来,该团队承担国家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74项,牵头主持多项新型生物靶向制剂治疗重症哮喘的国际以及国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牵头并主要参与了国际与国内哮喘、呼吸及变态反应专业的多项指南和专家共识。
引进团队带头人
李靖 主任医师/教授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入选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A证)、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担任广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主持多项国自然国际合作项目与国自然联合重点项目。主笔或参与撰写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22部,主编专著两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励。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李时悦教授,全国中青年呼吸精英、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过敏科行政副主任、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哮喘与慢咳学组组长陈如冲教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后备青年、南山学者杨朝崴副研究员等在内的一批优秀过敏领域专家与学者。该团队所带领的变态反应科自2013年获批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来,专科实力历年来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专科排行榜和复旦版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变态反应专科综合排行榜中稳居全国前三,2023年STEM跃居全国榜首,历年在华南地区变态反应专科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名。
李靖教授带领变态反应学科团队在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科学研究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联合变态反应科、呼吸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皮肤科、儿科、心理科和药剂科一起,首次在华南地区开设了过敏性疾病多学科门诊等;带领临床与基础科研团队创建了广东省过敏反应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广州哮喘病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呼吸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团队在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合力攻坚,助力东莞市变态反应学科发展
通过引进变态反应性疾病精准诊疗创新研究团队,将全面推进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加强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努力建成集“预防、检测、治疗、管理”为一体的“一站式”过敏性疾病诊疗服务中心,最终形成以呼吸气道过敏性疾病为主,其他过敏性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东莞市过敏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提升东莞市变态反应性学科水平与过敏性疾病的医疗服务能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预防为一体的临床专科,诊治疾病范围覆盖所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种。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单位(简称PCCM),东莞市镇街呼吸慢病防治中心,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肺结节诊疗分中心,东莞市重点临床学科,医院重点临床学科,广东医科大学东莞呼吸医学研究所、东莞市免疫炎症与代谢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及发展,学科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瞿介明教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雯教授兼任特聘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靖教授牵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精准诊疗创新研究团队”。
学科“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在学科建设中努力找准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呼吸疾病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的急需解决的诊治防瓶颈问题,加快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及科研成果转化集中资源打造学科高地,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贡献新力量。
学科特色:
1.慢性气道疾病的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
专科在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非典型哮喘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及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及治疗已建立了一套成熟、完整的诊疗规范,可帮助患者明确病因,解除痛苦。
2.危重症、难治性的肺部感染治疗
对重症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常规开展床旁气管镜检查、吸痰结合肺泡灌洗液NGS技术精准锁定病原体,开展保护性肺通气等技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3.呼吸介入治疗
目前学科已开展了国内绝大多数呼吸介入诊疗操作。已开展的项目有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刀、激光;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等)、气道疾病的冷冻治疗及凝固治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EBUS-TBNA、EBUS-GS-TBLB)、内科胸腔镜诊断不明原因的胸腔积液等。
4.肺结节的联合诊治
学科建立了肺结节诊疗中心,与健康管理中心、胸外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密切合作,开展了B超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的针吸活检,超声或CT引导下肺部及纵隔肿块的穿刺活检,并配合电子气管镜、内科胸腔镜等,大大提高了肺癌的确诊率。
5.少见病罕见病及疑难疾病
学科对少见疑难病如:肺泡蛋白沉着症、肺毛曲霉、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肺栓塞、深部真菌感染、变应性肺泡炎和肺血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学科带头人
赖天文 主任医师/教授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硕士/博士/博士后导师。副院长、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呼吸医学研究所所长、东莞市免疫炎症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在NEJM、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Theranostics、Chest、AJRCMB等SCI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91.254。入选2020年度中国学者发表四大顶级医学期刊论文影响力Top 100排名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杰青等项目10余项。兼任美国呼吸协会会员(ATS)、欧洲呼吸协会会员(ERS)、广东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END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供稿:呼吸医学研究所
通讯员:段杰林
编辑:罗毓灏
责编:谢家明
复核:罗衬章
审发:李玉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