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在春天到来之时吹响。2月14日,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凝心聚力,共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每年的“新春第一会”,对于梅江区走稳走实高质量发展之路,都具有立起“风向标”、提振“精气神”的重要意义。过去一年,梅江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深入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经济建设、产业发展、民生实事上不断发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过去一年,梅江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图为城区风貌。
过去一年,梅江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图为城区风貌。
推进高质量发展,梅江区信心更足;推进高质量发展,梅江区决心更坚。“新春第一会”释放出什么信号?新一年该怎么干?在近两个小时的会议里,答案已有迹可循。
鼓起信心
GDP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近期,博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敏电子”)传来好消息:
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合作伙伴意向签约会暨首期部分车间试运行仪式在博敏电子梅州新厂区举行,项目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博敏电子副总裁韩志伟介绍,2021年,博敏电子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扩建项目正式开启建设。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总面积达282.7亩,设计年产360万平方米HDI、高多层、软硬结合和特种印制电路板。
项目主要产品为HDI板、高多层板、软硬结合板和高频高速板等,应用于汽车电子、5G通信、工控安防、终端电子等领域。
新项目建成并满产运营后,预计可年产360万平方米高多层和高阶数HDI类印制电路板,应用于5G通信、服务器、工控、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完工达产预计年产值50亿元,年税收1.6亿元,新增就业人员约4500人。
谈及项目的进度,韩志伟信心满满:“瞄准‘三年内实现首期投产、五年内实现全部建成投产’的目标,近期正自我加压,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力争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有信心,就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梅江区正满怀信心,向春天出发。
信心,源于成绩的突破。在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
经济总量变大了。2024年,梅江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5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一,预计净增“四上”企业40家,村集体经济年平均收入突破43万元、比增8.5%。
产业结构更优了。2024年,梅江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增4.1%,梅州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增9.5%,嘉应古城春节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超十万人次,一产更稳、二产更强、三产更活。
招商引资的势头更强劲了。投资、外贸、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24年梅江区工业投资比增9.6%,新引进39个总投资82亿元的“打粮食”项目,新增数字经济相关企业285家。
生产生活环境更优了。去年,梅江区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全市第一,完成了全市首宗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此外,清凉山郊野公园、BPO数字产业园等经验也被省、市推广。
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梅江融媒供图
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梅江融媒供图
信心,让梅江区抓住涌现的机遇。现在,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的步伐在加快。
17个省级单位出台融湾配套文件,获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116亿元;梅龙高铁开通运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加快形成,为项目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武梅铁路、瑞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将进一步织密交通网络。
机遇带来的红利,让梅江区前进的步伐更坚实有力。
过去一年,梅江区用好《梅州方案》、省《若干措施》等政策,争取更多资源倾斜。“反向飞地2.0”正式运营,商贸、教育、医疗等领域帮扶协作持续深化。梅州经开区获评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与广州花都经开区结对共建。与广东院士联合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康养基地。
力量在坚定信心中汇聚,目标在凝心聚力中实现。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前进的号角,梅江区在信心中吹响。
保持恒心
用好“关键一招”破难题
近日,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下称“盈华电子”)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专利名称为“一种覆铜板的生产制造设备及工艺”,这意味着企业在覆铜板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作为梅州、梅江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集群的重要企业,近年来,盈华电子持续开展对核心技术的公关。
2024年7月,盈华电子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设立“梅州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促进企业专利转化实施,有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同年10月,盈华电子获批设立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为2024年度梅州市唯一一家获批企业。
盈华电子人力资源总监谢巧芳介绍:“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预计研发费用将达到8500万元。”
持续对研发的投入,让盈华电子更有底气去承接更多新项目。去年,公司与国兴能、因湃电池、中国燃气深化合作,签约50MW/100MWh储能项目。据了解,该项目是广东省当前投建的单一项目体量最大的工商业储能。
发展向前,必然伴随着阵痛。越是到发展的关键期,路越难走。梅江区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吃力阶段,仍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和化解。
比如,全区城镇增量空间面积11.62平方公里、仅占全区面积的2.04%。又如,梅州经开区废水排放量已接近审批上限,储备工业用地仅余200多亩。
问题如何攻克?梅江区保持恒心,持续用好“改革”一招,积极求变,寻找突破方法。
2023年以来,梅江区以改革破题,成立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设立10个专项小组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到“打粮食”项目上,推进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速梅江区“融湾”振兴。
梅江服务,天天进步。近年来,梅江区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对标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成果持续巩固,2834个事项实现“极简办”。同时创新建立服务企业“首日制”、代办制、降成本等机制,在全市率先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精简化的服务,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对新招引的企业,梅江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对已签约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着力在项目推进速度下功夫,在营商环境优化上出重拳,在企业纾困解难上见真章。
诚如梅江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峰所言,问题不能回避,关键要从思想上、路径上、行动上去改变,在变中求进,在变中突破,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突破传统的发展思维,梅江区积极求变,通过引进一批、孵化一批、升级一批改革项目,持之以恒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进一步向梅江区聚集。
坚定决心
干群合力开拓新局面
新年新作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站在新起点上,乘着全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的东风,梅江区将坚持制造业当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群众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梅江区上下掀起了干事创业的热潮,干群合力奋斗,努力开拓新局面。
“我家房子是1983年建的,前两个月刚刷好外立面,之前看起来很老旧,现在焕然一新。”讲起自家二层小楼的变化,泮坑村村民熊汉华满意地点点头。他表示,自从农房风貌管控以来,不仅自家房子穿上了“新衣”,整个村的村容村貌都有了较大提升。
走进泮坑村,处处可见新气象:原先杂乱无章的缆线如今已完成“四线”落地,告别“空中蜘蛛网”;原先老旧的房屋、赤膊房通过粉刷,如今注入客家元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破旧泥砖房、违章建筑再无踪迹……不少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在春节前返乡后感慨“认不出我们村”“变化很大”。
这是干群携手合力打造的结果。据了解,去年以来,三角镇加足马力,镇村两级形成合力,干群携手全力抓好泮坑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等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持续向优。
“我们村存量农房共436栋,正按批次,以点线面结合的形式进行改造。”泮坑村党总支书记彭增文介绍,针对村内房屋原有风格,该村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取“黄色”“灰白”两种装修方案,调动村民参与农房风貌提升的积极性。目前,泮坑村农房风貌提升已进场施工186栋,完工186栋。
同时,通过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泮坑村共清理村巷道和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建筑材料等553处,累计拆除破旧泥砖房、违章建筑等117处,“三线”整治4979米,超额完成2024年整治目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有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就不是一件难事。
梅江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聚精会神、上下齐心,坚定抓好实体经济,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梅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步向前、节节攀高。
梅江区以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为契机,建强梅州经开区这一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基础配套水平,建好用好标准厂房,扎实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推动园区发展提质增效。
同时,发挥好产业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服务保障博敏、宏展、泓亚等11个总投资56亿元的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提高梅江印制线路板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智能相机、无人机遥控器等新项目落地,打造无人系统零部件制造基地,力争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以上。
此外,梅江区充分发挥城区产业配套完善、用工便利稳定等优势,建好一二三产业园等平台,综合以投代引、以商引商、扫楼招商等方式,力争今年招商引资项目实现计划投资额73亿元以上、完成实际投资14亿元以上。
声音
梅江区科工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肖威:
围绕四方面真抓实干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月14日,梅江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与会代表一同谈思路、谈举措、谈目标。
梅江区科工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肖威表示,新的一年,该局将紧盯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奋力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社消零增长5%、进出口增长3%。围绕强平台、兴产业、抓商贸、优环境4个方面,真抓实干推动梅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积极配合省商务厅推进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目前综合排名已从95名上升至50名,今年力争进入前30名。用好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契机,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集聚融合。加快推进城北一二三产业园建设和土地开发,持续完善经开区标准厂房、废水提标和配套基础设施,落实产业园区低效用地专项工作,以“腾笼换鸟”之势持续最大限度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继续强化园区招商推介,深化“链主+园区”招商模式,做好链主企业和入驻企业服务工作,培育园区发展新动能。
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战略,结合梅江区实际,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紧抓机遇发展壮大低空经济产业,依托梅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心,强化支持链主企业金航科技上下游产业招商,打造无人机系统零部件制造基地。围绕电子材料、印制线路板等支柱产业强链延链,加快推进博敏、宏展和泓亚等增资扩产项目建设,做好企业保障服务,提高梅江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梅州数智产业基地,支持星舆科技发展壮大。完善BPO产业园二期建设扩大规模,推进数字游民集聚工作,争取将数字游民社区纳入“免费梅江方案”、将数字游民运营项目纳入纵向帮扶事项。推动传统产业“老树焕新芽”,积极把握广东中烟公司对口支援梅江契机,争取在产品结构及生产配额、生产计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梅州卷烟厂持续转型升级、优化产品。
三是加力商贸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借力省纵向帮扶,用好各项帮扶资金。继续做好2025以旧换新、消费节工作,鼓励重点企业下乡进社区,持续释放消费动力。布局推动城镇消费枢纽和城区物流产业园建设,推动嘉应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升级和申报省级示范步行街。重点服务好客沪、客都两家重点企业,发展直播电商。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对接省纵向帮扶资源,在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常态化参与招商展会活动和举办专场推介会,用好广交会、进博会等平台,积极发动企业开拓市场,全力完成外资外贸目标。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结合梅州经开区打造营商环境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围绕市“千名干部挂千企”、梅江区“服务企业首日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强化惠企政策宣传,建立企业服务反馈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务求事项解决。
新的一年,该局将以省、市、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为指引,强化责任担当,苦干实干,为推动梅江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字记者 梁时禹
摄影记者 何森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