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24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大亚湾开发区”)位列“2024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共30家)第一。这是大亚湾开发区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名。
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亚湾开发区以世界级标准做好“六个一流”,推动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当前,惠州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3+7”产业园区,支撑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发展。在千亿园区的加持之下,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13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从高处俯瞰大亚湾石化区,一条条管廊纵横交错,一座座银塔罐区连片成群,一艘艘油轮响着汽笛缓缓驶入码头。“起点高、发展快”,是行业对大亚湾开发区的评价。
2002年11月1日,当时全国投资额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破土动工。在大项目加持下,大批投资者、人才前来惠州,一举奠定惠州石化强市的基础。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大亚湾石化区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2006年,中海壳牌一期项目投产,项目引进了13项世界领先技术(含壳牌专有技术);2014年12月,当时总投资约49亿美元的中海壳牌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自2013年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开展化工园区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旨在为全国化工园区树立标杆,促进高质量发展。2019年,大亚湾开发区首次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优秀名次的背后,是大亚湾人的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大亚湾开发区在对标世界一流中前行,积极学习新加坡裕廊、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如今,大亚湾开发区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先后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
沿着石化大道中一路前行,一系列化工新材料企业映入眼帘,勾勒出一条从炼化到新材料的产业链,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3家之多。“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超90%。”大亚湾开发区石化能源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世界级标准做好“六个一流”
去年5月,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投产后,中海壳牌乙烯产能将达到380万吨/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1100多万吨石化产品,满足国内紧俏石化产品的需求,并推动石化区内的生态可持续,降低碳排放。
乙烯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是有机化工最重要的基础原料,其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乙烯产能的巨大突破,将为广东的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发挥“隔墙供应”优势,推动园区原料就地转化,化工原料就地消化率达71%,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碳九等优势产业链。
今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惠州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如今的惠州,目标更加远大、任务更加光荣。《意见》提出,到2027年,石化产业形成乙烯540万吨、高端聚烯烃66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重点领域能效、水效达到标杆水平。到2035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
作为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主阵地,大亚湾开发区坚持以世界级高标准做好“六个一流”,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规模、构建国际一流的产业结构、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配套、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基地、实行国际一流的管理服务、打造国际一流的安全环保,推动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3+7”产业园区撑起工业脊梁
近年来,惠州优化提升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同时,7个县(区)对标先进、各展所长,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打造各具特色、主导产业鲜明的千亿级工业园区。
从散到聚、从小到大,惠州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去年,“3+7”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投资982亿元、规上工业产值80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62%、70%。
在仲恺高新区,TCL、亿纬锂能、德赛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集聚,形成了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主导产业。惠州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扩规提质,强化与广深佛莞等城市产业链协同,加快建设世界水平数字产业基地。
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在宽阔的园区道路两侧,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作为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发展势头迅猛,园区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逐渐彰显。
作为县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各大园区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建设1-2个“领头羊”项目,打造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比如,地处中心城区的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临近广州、东莞的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位于惠东县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大亚湾石化区打造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当前,惠州建立“以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打造“万亩千亿”级大平台,推动资源要素、产业项目、资金向园区集中。比如,在土地要素保障上,惠州坚持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去年出让工业用地超1万亩。
观察眼
园区提质增效 产业升级向新
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园区推动惠州实现工业化。随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昨天的“淘金地”渐成为“沼泽地”。
从2020年起,惠州决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2+1”产业集群,以高质量的工业园区来调整布局、整合产业,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近年来,惠州出台园区及主平台建设评价细则,推动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规范、运营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园区品牌更加响亮。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随着“3+7”产业园区不断提质增效,正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推动产业的高端化。2021年惠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2023年工业投资总量达159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去年,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惠城高新区荣获广东省五星级服务园区……一个个骄人的数字和荣誉,折射着惠州的经济蝶变。
当前,惠州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条在长远与当下中接续奋斗的道路,需要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惠州上下正在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把雄心壮志变成美好现实。
南方+记者 马发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