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全文共六个部分。文件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在有限的农业空间中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深圳样本”。
深圳农场。
深圳农场。
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激活“都市农业”新动能
尽管深圳耕地资源有限,但依托科技与资本优势,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形成。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圳率先响应,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其中智慧农业、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装备等成为重点方向。例如,域内现代农业科技园引入AI巡检机器人、无人化垂直农场等技术,单位面积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以上。此外,深圳通过“算力券”“场景补贴”等政策,推动农业数据模型开发,助力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应用落地。
无人机操作。
无人机操作。
据悉,2月19日光明区召开农业工作现场会,部署推动光明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造科学城里的都市田园。现代农业公园正式动工,探索推进耕地全域优化管理新模式。
在种业振兴领域,深圳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华大基因等平台,聚焦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建设国际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文件强调的“生物育种产业化”在此加速实践,如耐盐碱水稻品种已在盐田港周边滩涂试种成功,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城乡融合发展:破解“城中村”治理与空间重构难题
深圳的乡村振兴绕不开“城中村”这一特殊场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圳以“三块地”改革为突破口,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新机制。例如,龙岗区试点将村集体工业用地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既盘活存量资源,又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收益反哺村集体经济发展。针对宅基地管理,深圳严格执行“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房”的红线,同时鼓励通过合作开发、租赁入股等方式活化利用,如大鹏新区依托民宿经济打造“共享农庄”,带动村民年增收超20%。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深圳依托无人机物流网络,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社区“2小时直达”。盐田区试点“智慧微菜场”,通过社区冷柜与线上平台结合,减少流通损耗,让市民享用到坪山蔬菜基地的当日鲜蔬。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强村富民”长效机制
深圳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优化空间布局。区域内连片智慧农田示范区,同步引入研学观光、生态康养等业态,实现“农田+”价值跃升。金融改革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通过“一点对全国”模式创新,打破地域限制,为全国农业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并定制多项涉农融资产品。龙华区试点“集体经济+创投”模式,引导村股份公司投资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2024年集体资产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针对农民增收,深圳强化联农带农机制。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利用“设施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打造“一个体系、三个方面”的设施农业创新示范项目,让喀什变身现代蔬菜产业基地,推动当地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为当地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就业机会,帮助农户增收。文件提出的“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在此得到生动实践。
产业振兴与人才引育:构建都市型乡村经济生态圈
深圳立足“大食物观”,发展都市特色农业。坪山区推出高钙菜心等高附加值产品;大鹏新区建设海洋牧场,推广深海网箱养殖,年产值超10亿元。预制菜产业借势崛起,植物基海鲜、即食药膳汤等产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全球,2024年产值同比增长45%。
光明田园。
光明田园。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以深圳市丰农控股有限公司为例,创办在线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天天学农”。平台与超过两千名农业专家合作,上线超过五万节课程,内容涵盖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农产品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目前已经惠及六百多万职业农民用户。同时深圳与华南农大共建“数字农业实验室”,培养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深圳率先以“科技+改革”双轮驱动,破解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资源紧约束”难题。通过激活土地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这座创新之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式——农业不仅是保供固安的“压舱石”,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未来,深圳需进一步打通科技赋能全链条,深化利益共享机制,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与村民,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圳答卷”。
撰文:张天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