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罗县龙华镇,有一个延续了近千年历史的文化符号——龙华大鼓。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民俗文化的鲜活载体。
起源明朝,岁月沉淀的鼓韵
龙华大鼓起源于明朝时期。它是一种打击乐器合奏的民间鼓乐,用于祭祀和节庆等重要活动中,是根植于传统客家文化的音乐形式。
人们用激昂的鼓声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龙华大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目前,龙华大鼓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特风姿,奏响激昂乐章
龙华大鼓以鼓体巨大而著称,大鼓高达1.5米,鼓面直径约0.8米,活动时需要一边由车推行,一边由鼓手锤击。演奏时,以它为主奏,搭配大中小三种规格的锣。大鼓的音色厚重深沉,大锣悠长深远,小锣爽朗清脆。
表演时的场面更是震撼人心。大鼓置于场地中央,鼓手站于鼓前,挥动鼓槌,刚劲有力地敲击,一旁众人整齐地敲打铜锣伴奏。20 - 60人的大鼓队,从大鼓手到锣手,紧密配合,鼓点节奏简洁有力,极具感染力。
民俗盛景,承载美好祈愿
在龙华镇的民俗活动中,龙华大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每年春节举行的“上灯节”,“灯”与“丁”谐音,哪家“添丁”了,就要在次年的春节悬灯庆祝,俗称“上灯”,这是古代人对传宗接代的一种重视。
其中最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数龙华大鼓,龙华大鼓和鞭炮齐鸣,热闹喜庆,满含着对新生命的祝福与家族延续的喜悦。在春节敲响龙华大鼓来庆贺新生是延续了200多年的传统礼俗,成为联结这里每一代人的重要仪式。
如今,为了能让龙华大鼓代代传承并创新发展,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比赛和展演,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它正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这一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