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然资源这一年⑤|大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加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广东自然资源 2025-02-07 09:48

经济共赢的精彩华章,广东的绿水青山正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这一年,南粤大地的天更蓝、山更绿、 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修复

从粤北山区的层峦叠嶂到珠三角都市丛林的绿意盎然,再到沿海防护林带的坚守护卫,这一年,岭南大地处处推门见景、推窗见绿。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广东林业工作聚焦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2024年全年完成林分优化提升215.91万亩,森林抚育提升207.44万亩。

在省委“我为广东种棵树”的号召下,广东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捐款捐物,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省已募集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超10亿元。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1.72万场次植树活动吸引了110万余人次热情参与,全年植树达627万株。

南海之滨,波光粼粼,海风轻拂。

这一年,按照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原则,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推进“生态化海堤、滨海湿地、魅力沙滩、美丽海湾、活力人居海岸线”五大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中央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汕头市南澳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南澳县海岛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阳江市程村湾“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汕尾市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珠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重点项目完成验收。

2024年,广东成功申报3个中央资金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中央资金支持10亿元。2025年申报5个中央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全部5个项目均获得中央资金支持,共获得资金支持16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近300千米,修复沙滩近30千米,完成海堤生态化长度近50千米。

“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这一年,广东自然资源部门努力让“国宝”红树林变得更绿更美。印发《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技术规程(试行)》全国首个地方标准,指导地市推进“红树林生态+”示范打造和红树林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新营造红树林3244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超2403公顷。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建立省级“指标池”对完成红树林营造任务的地区进行奖励,其中,广州、惠州市通过红树林保护修复分别获得国家及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指标约1538亩和52亩。

“矿山重披翡翠裳,岁月伤痕绽春芳。”

这一年,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推动珠三角地区以及历史遗留矿山存量任务300公顷以下的地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清零”。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任务6948公顷。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全流程监管的通知》,加强源头管控,将生态保护修复要求体现在矿业权出让合同签订、采矿权登记、开采过程管理、闭坑管理等各环节,依法依规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统筹社会和相关资金协同推进,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坚持“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推动矿山修复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打包项目实施。联合省林业局印发《关于统筹做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植树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推动地市选取历史遗留矿山进行植树造林绿化。

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凛冬时节,广州这座花城依然温暖如春。步入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碧水粼粼,白鹭翩跹,徜徉在湖畔林荫小道上,艳丽的三角梅灿若云霞,散发着淡淡幽香。从百年巨石坑到国家湿地公园,花都湖完成了从城市伤疤到生态公园的完美蝶变。研学、科普、宣教、户外体育......公园通过深入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驱动景区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一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探索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一是组织开展生态导向自然资源资产包交易制度关键技术研究,各项专题已取得初步成果。研究起草《广东省自然资源资产包供应试点方案》,从实际需求出发逐步推动资产组合供应工作的探索实践。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进一步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效应。

这一年,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动力更强劲了

省自然资源厅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印发《关于开展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协议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协议同步签订等方式,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广东平远,当地政府统一将矿区2000多亩土地流转给有关企业,实现矿区修复项目建设权、废弃矿区管理权、产业项目开发权的“三权合一”。每年可获得流转收益60多万元,调动了企业投资矿山生态修复积极性。

增城区派潭镇石场,也演绎了一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致富故事。在原旧矿坑基础上,该石场开展矿山生态产业化开发生态修复新模式,引进主题游乐、康养休闲、农业体验等产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周边村民就业提供1300多个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这一年,林业资源的“含绿量”“含金量”更足了

随着“绿美广东”纵深推进,林业正成为“两山”转化的主战场。广东在深圳、惠州、湛江等地市探索开展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试点,探索通过红树林碳汇权益交易提高红树林碳汇资产转化效率。

甲辰龙年,喜讯频传。一个个“全国之最”“全国首个”惊艳全国。这一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定《红树林碳储量调查和碳汇核算指南》并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红树林碳汇地方标准,将有助于摸清城市红树林碳汇本底,完善红树林碳汇科学评估,支撑红树林碳汇交易。7月,广东惠东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拍出400万元高价,创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也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11月,全国第二单、蓝碳深圳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第一单——江门市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碳汇溢价2.625倍拍卖。

这一年,林业+旅游、林业+康养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

在湛江,红树林景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每年能吸引十几万外地学生前来打卡,成为生态旅游的新亮点;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森林民宿、山地车越野、山区滑道等特色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森林康养体验。

绿色不仅是生态的底色,更是经济发展的亮色。广东将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纳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整体推进,加大财政扶持,引入金融活水,推进基地建设,创建特色品牌,优化产销对接,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近1200万吨,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过3400万亩,“粤林茶油”等“粤林+”品牌效应凸显,实现了林上林下协同发展,让绿色生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第二届广东林业博览盛会上,10000余种特色林产品争奇斗艳,63个林业项目现场签约,金额高达103亿元,彰显了广东林业产业的雄厚实力和无限潜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