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刻重塑社会运行逻辑的今天,党员干部作为引领时代和服务人民的中坚力量,提升信息素养已从“加分项”转变为“必答题”。党员干部须主动锤炼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保持主动姿态、辩证精神与务实作风,变“AI焦虑”为“AI智慧”,才能在这场信息主权博弈中成为领航者。
不因本领恐慌而退缩,保持主动姿态。AI技能如同新时代的“数字工具箱”,在海量信息的精准捕捉与高效处理上有独特优势。随着多地宣布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大模型,AI技术在了解群众需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基层治理课题中也交出了不少亮点答卷。面对“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这个新课题,一些党员干部可能会产生本领恐慌,甚至产生“机器换人”“饭碗不保”的焦虑担忧。其实“AI焦虑”并非坏事,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敬畏和渴求。AI时代已来,党员干部须领悟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状态,主动学习掌握算法逻辑、AI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研判风险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手段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效、辅助决策施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工作需求。
不因算法崇拜而迷失,保持辩证精神。AI技术的运用将干部从一些重复性应对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放大了干部判断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价值。党员干部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群众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提升服务效能、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的关键。既要通过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高效便捷获取所需信息,传递政策价值,也要练就一双从庞杂信息中辨别真伪的慧眼,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仔细甄别信息是否存在“AI幻觉”,谨慎鉴别网络谣言,保持质疑系统、多方验证、独立思考的认知能力。同时,要警惕“AI+”模式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对基层实情如若不加以辩证思考,在片面掌握、了解不够时着急上马,只会与基层减负背道而驰,让“技术赋能”变成“技术负能”。
不因技术便捷而缺位,保持务实作风。随着AI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情感连接、血肉联系,显得更加珍贵。“工具进化”不是“职业替代”,党员干部须在技术洪流中守住为民服务的初心。那些在面对面与群众交谈、田间地头走访调研中获得的一线素材,总是比AI生成内容多些“原创”,更具“烟火气”;那些撸起袖子为民行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重大任务一线的生动身影,总是比AI工具运用多些“温度”,更具“共情力”。让AI为提升工作质效赋能,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想实情、办实事,更能把实情摸准摸清摸透,让想出的点子、落地的举措更符合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
应对AI时代大考,需要“转忧为智”的实招。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技术迭代,以明辨慎思的姿态运用智能工具,在本职工作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不断锤炼“AI智慧”,才能在人工智能浪潮中锚定方向,让技术之光始终照亮为民服务的初心。
(作者: 黄嘉嘉)
编 辑 | 莫晓雪
责 编 | 肖安琪 陈煜坤
美 编 |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
编 审 | 谢 晓 周运华
投稿邮箱 | yjyz003@163.com
— END —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