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佬”何忠杰的梦想

作者 尹辅华 2024-12-05 11:37

■编者按

在佛山市三水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一批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怀揣乡村振兴梦想的新农人走到了台前,他们成为推动三水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为此南方+三水频道将通过系列报道,介绍榜样力量,进而展现三水新农人锐意进取的风貌。


“我们刚录了个视频,内容是向消费者介绍‘忘不了鱼’(学名:似野结鱼)的做法,应该这周就可挂网播放。”12月4日下午,佛山市渔江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忠杰带着自己的营销团队,想在今年底至明年春节这段消费高峰到来前,尽可能推销其水产品。

除了拍摄宣传视频外,该公司已提前备好至少15000斤鱼苗,在近期它们将进入分塘管理阶段,以期未来有个好收成。

何忠杰(左一)亲自下塘查看鱼苗情况。

何忠杰(左一)亲自下塘查看鱼苗情况。

病害

在三水养鱼不难,这是何忠杰小时候跟着父亲经营鱼塘的最初概念。

10年前,何忠杰放弃在外地打拼,回到家乡三水区乐平镇接触水产业,开启人生新一轮征程。

既然是跟生物打交道,碰到“生老病死”的情况就不会少。

2021年初遇到的一场病害,是他记忆里难以抹去的片段。

“当时市场上的鱼苗是供不应求,我却碰上了小瓜虫病和水霉感染。”何忠杰坦言,那一次苏丹鱼苗损失了80%,而一条苏丹鱼苗要长到二两重,他们得辛苦8个月。

公司事后估算,因为这场病害,前后损失达到500万元。

“病死的鱼苗漂浮在水塘(水塘上方有大棚)里,我和父亲连续多天站在里面,顶着棚内30多摄氏度和鱼臭干活。”那次折腾,让何忠杰和父亲都至少瘦了10斤。

科学

那次挫折让何忠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依靠现代科学,养殖业就是个存在“变数”的产业。

之后,只要是周边做得比较好的养殖户,何忠杰都会亲自登门拜访,尤其是碰到疑难问题,他还会向专家、学者请教。

“当年鱼苗遭遇水霉污染,现在就得抠细节解决问题。”何忠杰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在水中加盐,另一个就是通过设备控温,因为有些鱼苗在水温20摄氏度以下就有生命危险。

另外他还找到合作伙伴,解决养殖产业链上其他问题。比如他们优化鱼种的选育,提高鱼苗的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公司升级改造鱼塘,走工厂化养殖路线;与专业的饲料生产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各种养殖鱼种的专用饲料;并且在鱼苗投放时,操作人员要控制养殖密度,并且对饲料配比进行研究。

“近两年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养殖方法,鱼苗的成活率大增。”何忠杰以苏丹鱼为例,称其成活率从起初的20%逐渐提升到60%以上,今后还有进步空间。

愿景

在科学养殖的助力下,佛山市渔江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意越来越火。

该公司如今有苏丹鱼、笋壳鱼、黄金斑鱼、野果鱼、淡水银鳕鱼等新品种鱼类,并设有1600平方米水产预制菜生产车间,可日产鱼类预制菜15吨,年产量达到5000吨以上,创造就业100多个岗位,年销售额可达到2亿人民币。

如今公司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饲料、鱼苗以及先进的养殖技术,同时保价回收成品鱼,通过冷链保证水产品的鲜美,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此举带动上游合作农户超过50户,带动水产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其销售网络遍及国内10多个省50多个城市,带动下游200多个经销商及餐饮和社区。

“我们销量最大的市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何忠杰介绍称,公司正全力推进互联网产业化与智慧农业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现在到明年春节前,是水产品销售的旺季,我们会向市场推出更多的新鲜鱼。” 何忠杰展望了未来销售计划。

采写:南方+记者 尹辅华

编辑 陈禧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