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湛蓝的海面上,
波光粼粼,一抹粉红的身影跃出水面,
水花四溅,带着轻盈的舞姿回归大海。
那是中华白海豚,它们在广东的海域中悠然自得。
白海豚和它的朋友们
2024年8月15日,湛江雷州湾,成年中华白海豚与幼年体双双跃出海面。不远处便是“海上甜甜圈”深海养殖场,再远处的城市若隐若现。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2024年8月15日,湛江雷州湾,成年中华白海豚与幼年体双双跃出海面。不远处便是“海上甜甜圈”深海养殖场,再远处的城市若隐若现。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2024年8月15日,湛江硇洲岛,中华白海豚在海里嬉戏。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2024年8月15日,湛江硇洲岛,中华白海豚在海里嬉戏。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邂逅】
“天地同心,海豚共舞。”
广东的海,辽阔如心灵的天空。
湛江雷州湾、珠海香山湾、汕头南澳岛……
白海豚在这里悠然生活。
它们优雅地跃起,带起的水花仿佛在讲述生命的力量。
2024年11月7日,伶仃洋桂山岛附近海域,三头成年白海豚同时浮出水面。 南方+记者 张由琼 石磊 姚志豪 摄
2024年11月7日,伶仃洋桂山岛附近海域,三头成年白海豚同时浮出水面。 南方+记者 张由琼 石磊 姚志豪 摄
2019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与团队在珠海开展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调查时,偶遇对科考船只充满好奇的白海豚。高汉 摄
2019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文治与团队在珠海开展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调查时,偶遇对科考船只充满好奇的白海豚。高汉 摄
随着保护措施的落实,白海豚种群逐年增长,
2010年约1500只,现在已增至1800只左右。
广东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白海豚栖息地之一。
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渔民吴华雄对着渔船的地图导航,指出当地白海豚常出没的海域。南方+记者 张迪 摄
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渔民吴华雄对着渔船的地图导航,指出当地白海豚常出没的海域。南方+记者 张迪 摄
随着保护行动的加强,
广东的海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环保志愿者。
欧美的学者、国际环保组织纷纷来到这里,
呼吁全球关注白海豚的保护,
并共同守护这一珍稀物种。
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也参与其中,
感受海洋的美丽与生态的脆弱。
2024年8月15日,到海上邂逅中华白海豚的所罗门群岛的留学生Julie兴奋地展示自己拍下的中华白海豚视频。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2024年8月15日,到海上邂逅中华白海豚的所罗门群岛的留学生Julie兴奋地展示自己拍下的中华白海豚视频。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摄
2024年8月15日,来海上邂逅中华白海豚的厄瓜多尔留学生David准备拍摄一张自己与中华白海豚同框的照片。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2024年8月15日,来海上邂逅中华白海豚的厄瓜多尔留学生David准备拍摄一张自己与中华白海豚同框的照片。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保护】
“守护生命,共享未来。”
在广东,保护白海豚的行动已成为各界共同的使命。
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力量持续推动着这项工作,
广东海洋大学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白海豚的研究,
他们对栖息地、食物链、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持。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也联合多方力量,
推进白海豚保护项目,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支持白海豚栖息地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修复。
2024年5月17日,受科研机构委托,湛江东海岛渔民吴华雄兄弟出海时会做海水取样,来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状况。南方+记者 张迪 摄
2024年5月17日,受科研机构委托,湛江东海岛渔民吴华雄兄弟出海时会做海水取样,来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状况。南方+记者 张迪 摄
在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王学锋教授正在查看中华白海豚标本。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在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王学锋教授正在查看中华白海豚标本。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广东海洋大学师生们在实验室研究白海豚喜食的鱼类。罗达意 陈嘉懿 摄
广东海洋大学师生们在实验室研究白海豚喜食的鱼类。罗达意 陈嘉懿 摄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动渔业转型,
减少海上捕捞,促进生态渔业发展,
渔民们不仅通过参与白海豚的保护,
还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广东从2009年起设立了15个海洋保护区,
海洋保护区覆盖面积已超过1200平方公里,
为白海豚提供了更广阔、更安全的栖息地。
如今,白海豚的种群已经稳定增长,
广东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白海豚保护的典范。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村民庄宏清给村内的小朋友讲解如何保护白海豚。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村民庄宏清给村内的小朋友讲解如何保护白海豚。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村民庄宏清正带着游客在村中参观中华白海豚标本。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湛江东海岛龟头村村民庄宏清正带着游客在村中参观中华白海豚标本。南方+记者 吴东俊 摄
【相处】
“天人合一,海上共生。”
在广东的海域,白海豚嬉戏玩耍,水花飞溅。
而不远处,漂浮着“海上甜甜圈”深水养殖场。
现代海洋牧场和白海豚的栖息地和谐共存,
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一下子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2024年8月15日,一群白海豚正在海中嬉戏畅游,远处的海上风电机排成一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此刻有了具像化的表达。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2024年8月15日,一群白海豚正在海中嬉戏畅游,远处的海上风电机排成一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此刻有了具像化的表达。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广东的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超过200个,
渔业产值持续增长,海洋生态得到了修复。
科学与自然的结合,
不仅保护了水域环境,
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24年8月15日,一头白海豚跃出海面,不远处的城镇清晰可见。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拍摄
2024年8月15日,一头白海豚跃出海面,不远处的城镇清晰可见。 南方+记者 钟志辉 拍摄
越过海面上的“海上甜甜圈”,
城市的轮廓渐渐浮现。
白海豚的自由自在,
仿佛与繁忙的城市没有任何隔阂。
它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发展进程的干扰,
反而在这一片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域中,
显得愈发悠闲。
2024年8月15日,粉色精灵在大海中自在生活。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2024年8月15日,粉色精灵在大海中自在生活。 南方+记者 董天健 摄
广东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文字】南方+记者 王良珏 李永智
【校对】曹柏英
【审核】李细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