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百年名校文脉,综合实力位居佛山市初中前列,多年来,三水中学附属初中(下称“三中附中”)培育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优秀学子,广受家长和社会赞誉。
稳坐三水初中头把交椅,在教育优质均衡的新常态下,三中附中的探索尤为值得关注。如何继续乘风前行?
“做自觉的教育,办幸福的学校。”在学校党委书记刘石生看来,自觉是认识自己而有所行动,强调内在动力驱动自我发展。在国家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大目标下,自觉教育理念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百花齐放”的环境,让师生主动寻求和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内驱力,“最好的教育是自觉教育。我们将努力营造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的校园生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优质均衡的变与不变
南方+记者:自2022年9月1日起,三中附中转为区属公办初中办学。“转公”两年多来,我们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石生:三中附中一直是三水老百姓心中最好的初中。“转公”后,我们有“三变”“三不变”,变化的是生源结构、教育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但不变的是教育初心、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卓越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校园。
三水中学附属初中校园。
生源方面,学校需遵循公办学校的招生政策。这使得学生来源更加广泛和多元化,学生的学业基础、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教师们需要更加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以适应这种生源结构的巨大变化。
教育方式方法上,学校需在遵循国家教育大纲和教育规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均衡性和全面性。课程设置更加标准化,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传授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评价机制上,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评价的尺子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维度上努力进步。
南方+记者:面对这样的变化,我们做了哪些调整?
刘石生:来到三中附中后,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我也在思考应该从何改起。体制机制、教学教研、管理策略,这些都是教育改革的具体抓手,关键是要明确教育改革的价值观,这是在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我个人的教育经历还算丰富,从初中到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我都带过。从长远来看,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也无法支撑学生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我认为,我们要做自觉的教育,办幸福的校园。自觉,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就是个体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动做出有效反应的行为模式,强调内在动力驱动自我发展。这当中,有基于理想信仰的思想自觉,也有外在约束的行为自觉。自觉教育的发生起码包括四个维度: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这四个维度最终将形成闭环,不断引领学生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尊重自我、成就自我。
如何做自觉的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基本单位,我们传递积极自觉、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我们创造“百花齐放”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寻求和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激发出自我成就的巨大动力。
让学生认识自我,首先是尊重他们的基本需求,让学生感到被看见被重视。我来了三中附中后,经常利用午休后或晚修前的时间巡班巡宿舍,了解同学的心声诉求。筹备给学生宿舍装洗衣机和配吹风机;篮球场提前开灯,让学生不再摸黑打球;饭堂开放家长陪餐,饭菜质量大家一起监督……所有学生给学校的建议,我们收到后先是调研能不能做,能做的马上做,不能做的充分做好解释。
自觉教育如何发生?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让其自主选择、自主参与,有助于实现自我提升或者认知社会的内容。目前三中附中有五十多个兴趣社团,如机器人、无人机、航模、管乐团、陶艺等,为学生提供广阔兴趣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举办体育节。
学生举办体育节。
每一学年,从校园到级组到班级,我们都举办大大小小的活动,学生在丰富活动中展示才华,引领学生从依赖走向自立,从“被要求”“被发展”转向自我要求、主动发展。
这两年来,学校学生参赛获奖规格高、类别多,涵盖德、智、体、美、劳、创客等多方面,获国家级奖项49人次、省级502人次、市级299人次、区级487人次,这是自觉教育理念下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果。学校综合发展的实力,在佛山市同类初中也居前列。
尊重学生的差异,开放、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教学,是让自觉教育发生的有效途径。生源结构调整后,有老师跟我抱怨,学生上课老睡觉怎么办?其实,有些学生某科成绩差一点,绝不是智力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背后的成因。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视角更加多元,不应纠结在旧的一套评价体系中。这样师生关系会好,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好。
自觉教育还包括行为上的自觉,实际上是优秀习惯的养成。好习惯能够成就好人生。小升初住宿后,学生面临的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目的是让学生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呈现出三中附中学子积极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校举办艺术节。
学校举办艺术节。
以教育自觉建设幸福校园
南方+记者:您所提倡的自觉教育,实际上对教学教育团队提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我们师资队伍变得更强?
刘石生:作为区域的龙头学校,我们要办优质均衡的教育,优质与均衡这两者并不冲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讲求学习自觉,教师也讲求教育自觉。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希望激发老师爱岗敬业的激情、积极向上的热情,厚植教育家情怀,共同建设幸福的校园。
首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得心应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学,我们的课堂要更开放、更有价值。如何做?教师自身本领要硬。我们学校一共有17个“四名”人才工作室,通过青蓝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等,帮助教师不断夯实教学技能基础。只有能够很好地驾驭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教师成就感与内驱力才会更强。
第二是对教师个人成长全力托举。学校通过了解教师的成长需要,寻找各种外部资源,以项目式、团队式帮助老师参加各类比赛,以赛代教、以赛促学,不断提升教师荣誉感与对学校的归属感。在2023 - 2024年,教师获国家级奖项24人次、省级158人次、市级202人次、区级612人次,体现出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师生一起合作完成“地理大拼盘”。
师生一起合作完成“地理大拼盘”。
第三是兴趣爱好有用武之地。学校有将近200名优秀老师,部分老师的爱好兴趣非常强,这完全可以跟学生的兴趣社团结合起来,互相成就。比如说我们学校教无人机社团的是一位物理老师,教航模的是一位体育老师,他们都带领学生在省市比赛中获得了非常棒的成绩。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大目标下,我们希望这种由教师自身爱好兴趣生发出的教育自觉,成为带动学生的有力推手,引领、激发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创造新的自我价值。
此外,三中附中作为教育集团的核心校,我们围绕“六校联合、资源共享、提质创优、创建品牌”的集团教研宗旨,打破传统学校治理边界的束缚,协同推进基于区域研究课改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的课改研究项目,解决各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问题,促进集团各学校共同提升、共同发展。
采写:南方+记者 吴碧霞
设计:严经纬
受访学校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