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钊:辞掉香港工作,回乡把“小青柑”做出大市场

南方+  2025-01-11 22:59

阅读提要:2013年,26岁的江门青年梁伟钊辞去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工作,回到家乡捧起了“泥饭碗”。他凭借自己的农学专业背景,扎到田里种起了新会柑,如今种植基地已有350亩规模。同时,他牵头将乡亲们农闲时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进行商品化量产,以柑+茶叶的搭配,让原本藏在老乡家里的小青柑茶走向了更大市场。

梁伟钊在晾晒陈皮。

梁伟钊在晾晒陈皮。

晚上21时,梁伟钊依然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复盘最近的产品销售情况。他的办公室就设在加工、晾晒、存储陈皮的工厂里,空间不大,只摆着一方茶台和几把椅子,房间四面放满了不同年份的陈皮和不同类型的柑茶,格外惹眼。

一批从江苏、河南赶来的客商前来洽谈合作,一边品尝不同的柑茶,一边听梁伟钊介绍新会陈皮的独特之处。如今,梁伟钊对新会柑种植,再到加工成陈皮的一切流程都了如指掌。

11年前,梁伟钊辞去在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公务员工作,回到家乡江门新会创业。他首次将乡亲们农闲时的手作产品——大红柑茶、小青柑茶进行商品化量产,以柑+茶叶的组合,开辟了新会陈皮产业的新赛道。如今,他已有350亩种植基地,实现了从种植、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运营。

因大红柑茶从香港辞职回乡创业

“我对农业很感兴趣,从小就梦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为此,梁伟钊特意报考了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09年大学毕业后,他随家人迁到香港居住,并凭借专业特长入职了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工作。

那时梁伟钊23岁,在单位里最年轻。“办公室30岁到50多岁的同事都有,我似乎可以透过他们看到自己的一生。”梁伟钊反问自己:还能做什么?农场梦还能实现吗?

当时每次回江门新会老家,都有不少同事让他帮忙带正宗的新会陈皮。一次,老乡家里的大红柑茶吸引了他:一颗大红柑,掏出果肉装上茶叶,打开果皮盖子,茶香味和果香味扑面而来。

梁伟钊见过很多陈皮,但这特别的柑茶还是第一次见。他发现了商机——柑茶口感好、搭配新奇,未来一定会有市场空间。

那时大红柑茶尚未商业化,主要是乡亲们自己手工制作,自产自用。他开始和表弟走访乡亲、调研市场,并了解江门对创业青年的政策扶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柑+茶的搭配,有很大市场潜力。

2013年,梁伟钊终于下定决心,辞去香港公务员的工作,回到家乡江门创业。为了筹集创业资金,梁伟钊卖掉当时正在深圳按揭的一套房子,凑齐启动资金。

他简单置办了两间厂房,收购新会柑、雇人开柑皮、考察茶叶供应商……逐渐步入正轨。

刚开始,梁伟钊和团队做的是大红柑茶。大红柑是新会柑完全成熟后的形态,经过清洗、去果肉、晾晒果皮、填入茶叶等步骤后,就制成了口感醇厚的大红柑茶。

这样的搭配,在市场上还是新鲜事物。然而,也正是因为“新”,很多客户并不知道这款茶,销路一开始难以打开。

梁伟钊只能用“老办法”——辗转各地的实体茶叶店上门推销,但收效甚微。后来,他又从身边开始推广和普及,把自己做的茶叶寄给在企业工作的大学同学,让他们帮忙推广。慢慢地,梁伟钊开始接到一些小订单。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阶段是比较难的。”当时,家里人多次劝他放弃,再回到香港去工作,但他坚持了下来:“我想着再熬三年,说不定就会有转机。”

梁伟钊到田里观察新会柑长势。

梁伟钊到田里观察新会柑长势。

藏在老乡院子里的“青柑茶”走向火爆

2015年,转机真的出现了。一波从云南来的茶商被梁伟钊办公室的一罐“小青柑”吸引——这是梁伟钊做来自己喝的,小小一颗,味道清香独特,泡饮方便。

“小青柑”是大红柑茶的“迷你版”。每年七八月份,为了让新会柑长得更好,果农会对柑树进行“疏果”,被“疏”下来的青皮小柑,往往会被果农制为小青柑茶自己喝。

茶商们当即决定订购20吨“小青柑”,这张订单也成为梁伟钊团队赚到的“第一桶金”。小青柑普茶一走向市场,就受到热烈欢迎,订单火爆。

新产品意外“一炮而红”,梁伟钊带领团队和当地村民,对小青柑茶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全流程优化。当时,新会只有不超过十家工厂做这款茶,梁伟钊的工厂排在前五。

这款曾经藏在老乡院子里的小青柑茶,走向了大市场,也带动新会陈皮茶“火”了起来。到2018年,新会的茶厂已有两三百家。

挣到第一桶金后,梁伟钊团队没有选择扩建厂房,而是承包种植基地,自己种起了新会柑。“生产原料有保证,客户才会对我们更有信心。”

一开始,梁伟钊只承包了10亩地来种植。为了让果子长得更好,他时常扎在田里,看看柑树有无病虫害、检测土壤酸碱度……这一方田,就是梁伟钊儿时梦想中的农场,他精心打理,保障种出的柑和柑茶产品的品质。

2021年以来,梁伟钊陆续被认定为广东省乡土专家、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高级工程师等称号。

近年来,随着订单规模的扩大,梁伟钊和团队陆续建成6个新会柑种植基地,面积约350亩,每年加工生产新会柑茶及新会陈皮达30吨。

这直接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就业和增收。每到摘果开皮时,工厂都会聘请100-150名农村妇女来工作,每人每年至少增收两三万元。同时,梁伟钊还免费为周边果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也会向有大批量收购需求的茶商推介周围果农的新会柑。

“解锁”新招式打开北方市场

这几年,梁伟钊成为在短视频里出镜的常客。视频中,他站在果园里向大家介绍新会柑和陈皮的制法、特色与功效。

“大力推广陈皮文化,市场才会更大。”梁伟钊说,柑普茶和陈皮是比较传统的农产品,普及范围相对较窄,尤其北方的市场更不熟悉。

他还记得10年前去做市场推广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陈皮就会疑惑:这不就是橘子皮吗?我们家里一大把。更有人将青柑茶里的茶叶倒出来泡水喝,剩下来的果壳用来当烟灰缸。

为了让柑茶“走出去”,梁伟钊和团队不断解锁新方式。2019年,他们搭乘短视频热潮,尝试拍摄农村生活场景剧,把新会陈皮融入其中,其中一条视频的播放量达400多万。

梁伟钊在田间录制短视频介绍新会陈皮。

梁伟钊在田间录制短视频介绍新会陈皮。

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新会陈皮,评论区留言活跃:普通橘子皮可以晒陈皮吗?陈皮发霉了还能食用吗?陈皮应该怎么保存……梁伟钊都一一回应。

在一条条短小精悍的视频的带动下,新会陈皮和小青柑茶的销路越来越广。

2020年,梁伟钊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他先是自己直播了一个星期,销售额有一万多。“这生意有得做!”他着手搭建起电商直播团队。如今,电商直播每年带来的销售额就有三四百万元。

目前,梁伟钊团队的新会陈皮和柑茶,大多销往北方城市。借助江门侨乡的优势,他们还开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

路越走越顺,梁伟钊依然不断学习。他经常参加各类培训,开阔眼界和思路。

2024年,他参加了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的“百人典型班”学习。在这里,他看到了同学们在一些传统产业的“新打法”,如油柑茶、油柑火锅底料等。

这启发了他:陈皮的口感清香,或许也可以尝试开发年轻化的陈皮深加工产品,让新会陈皮朝着产品多样化、市场年轻化的方向去发展。

“现在我的梦想只是实现了一半。”梁伟钊说,自己梦想中的农场,是集种植、产品生产、乡村文旅为一体,目前还缺少乡村文旅这一环。

他谋划着,等种下的果树再成熟一些,就开出一片地方来做乡村文旅,打造如亲子采摘、陈皮制作体验等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南方+记者 刘汉能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