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深读丨经济预期增长目标5%!2025年阳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有何亮点?

作者 罗天 2025-01-22 10:21

1月15日上午,阳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大会上,2025年阳春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谋划2025年发展蓝图。

2025年阳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阳春市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73.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65亿元,同比增长11.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7.71亿元,同比增长5%。

展望2025年,阳春市定下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

锚定目标后如何实干争先?阳春市将围绕扩投资促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绿美阳春生态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七方面重点工作,重整行装再出发、革新蝶变创未来,不断攀峰登顶,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根基更牢

全力以赴拼经济

近日,位于阳春高新区马水片区的广东铁骑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铁骑重工”)一片忙碌。组装大型数控机床、安装加工设备、开展厂房施工……处处都是生产建设两不误的热烈气氛。

2024年10月起,为了赶工期、提效益,铁骑重工克服人员不足等问题,在部分已修建完成的厂房里率先开工,减轻公司的生产压力。于是,该公司便出现了“边建设边生产”的一幕。

“我们做到了‘拿地即动工’。”铁骑重工负责人徐新建对“阳春速度”十分满意,据他介绍,待项目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制造2500台数控机床。徐新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越来越多数控机床企业投产,阳春市逐步形成了上下游联动的数控机床产业链,这对我们很有利。”

抓项目、谋产业、拼经济,更多与铁骑重工类似的产业故事,正在阳春不断上演。2024年以来,阳春动作频频,不断吹响奔事业、谋发展的号角——

亚洲制药、天芯电子等10个项目动工建设,铁骑重工、韵图五金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5+2”产业体系日臻成熟;累计落户工业母机项目39个,全部投产后产值超65亿元,工业母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阳春新钢铁入围广东企业500强、广东制造业企业100强,为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国家级工程供货,新兴铸管入选“2024年广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名单”,“阳春制造”品牌持续擦亮;阳春100MW农光互补、文惠300MW平价农光互补项目并网发电,投资17亿元的阳春润龙风电项目开工,阳江抽水蓄能电站获评国家级荣誉,助力阳春加速进入新能源、新材料的新赛道……

过去一年,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重挑战下,阳春市承压而上、勠力同心,干成了一系列大事要事,展现出蓬勃发展之新气象。

阳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将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奋力推动阳春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新突破。其中,在产业、创新、平台、招商等方面均有新部署、新要求。

以产业平台建设为例,阳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申报省先进材料特色产业园,加快智能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力促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促潭水片区(一期)污水处理厂、高新区区块四(扩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动工建设,谋划建设新吉片区商贸综合体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香洲·阳春数字制造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在创新发展方面,阳春市将推动阳春新钢铁、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力促灵创环保科技等项目动工建设;力促15家工业企业“小升规”,同时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工作,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

在挖掘产业空间、持续释放经济活力的同时,阳春市坚持招引更多优质资源,为高质量发展增底蕴、蓄后劲。2024年该市签约产业项目34个、计划投资总额201.46亿元。

阳春市提出,2025年将力争全年签约项目32个、投资总额超200亿元,力促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落户,优化联合招商、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协会招商等模式,举办或参加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招商推介会,用好省直单位纵向帮扶、珠海市香洲区横向帮扶协作力量,打造联合招商品牌,全方位宣传推介阳春市投资环境。

成色更足

深化“百千万工程”

1月初,记者在双滘镇的鼎峰烘干加工厂看到,一辆辆满载新鲜沙姜的货车源源不断地驶入厂区,加工厂内部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清洗、切片、烘干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沙姜迎来大丰收,不仅产量增加,收购价也创历史新高。”双滘镇沙姜协会会长、双滘镇鼎峰烘干加工厂负责人龙海表示,双滘沙姜去年约3.5元一斤,如今涨到了5元一斤,且双滘镇沙姜亩产量达3000—7000斤,平均亩产比往年多1000斤左右。

双滘镇鼎峰烘干加工厂自2024年12月底开工以来,已收购近300万斤沙姜。为提高加工速度,加工厂每天早上8时开工,一直持续到晚上12时,预计要一直忙到2025年4月。

阳春市双滘镇被誉为“中国沙姜第一镇”。目前,双滘镇沙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约2.6万吨,年产值可达1.82亿元,全镇从事沙姜相关产业的人员超过万人,配套建设4个农产品烘干加工场,具备年烘干沙姜1.8万吨的处理能力,全镇种植、加工、销售综合总产值达3.9亿元。

在阳春,优质的土特产带动了乡村发展、充实了群众“腰包”、展示了镇村风采,也成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最有力的抓手。

2024年以来,阳春市多措并举抓城乡,推动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招牌更亮、面貌更新。

兴镇强村产业蓬勃发展,“百千万工程”的“里子”更扎实。阳春市加快打造八大精新特优农业产业,鳜鱼苗种阳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投产,5个省级或阳江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春砂仁、阳春坚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举办第二届中国(阳春)鳜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阳春2024年鳜鱼苗交易会,成交额达12.5亿元,鳜鱼孵化苗种产量占全国总量七成以上,启动“中国鳜鱼苗种之乡”申报工作;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亩,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77.65万亩,产量28.8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0.8%、4.5%;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万元,总收入同比增长53.8%。新增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39个,其中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7个。

以文为魂释放文旅潜力,“百千万工程”的“牌子”更响亮。2024年,阳春市举办了梁镇南将军府炮会、“千年古墟文脉传承”高流河墟等民俗非遗文化活动,吸引各地游客约63万人次;成功申报第一批省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2090万元,成功举办重阳古墟暨中草药展销活动等5场展销会,累计签约总额超7亿元、销售总额约3300万元;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2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个,2家乡村酒店民宿获评省级“金字招牌”,成功举办杜鹃花海·阳春鸡笼顶越野赛、广东省龙舟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预计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23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11.9%。

以点带面优化城乡面貌,“百千万工程”的“面子”更靓。2024年,阳春市打造7条风貌示范带,美化提升农房2100多栋、外立面约50万平方米;形成市区两江三岸品质空间片区重要节点规划设计成果,百越池桥、市人防宣教公园建成使用;主场举办第五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捐款900多万元、捐树8.7万株,植树21万多株,20户家庭被认定为省“美丽庭院”户,1个村被认定为省“美丽庭院”村;“猪血木公益诉讼保护案”走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乡村学生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猪血木从村落走到城市”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先锋行动”优秀案例;强化典型培育,大力推进“1+10”首批典型镇村提升和“3+26”第二批典型镇村培育。

展望新一年,阳春市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围绕做强做优新空间、新动能、新合作、新面貌,将“施工表”“路线图”化为可感可知的现实。

落点更实

用心用情惠民生

城市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人共享发展成果,高质量发展的落点才能更实。

1月初,阳春市区各大主干道十字路口的渠化岛上,撑起了一个个红色遮阳棚,在等待交通信号灯期间,可为广大市民提供短暂性遮阳避雨空间。

阳春在市区主干道的8个十字路口的渠化岛上增设红色遮阳棚29个,分布在阳春大道、朝阳路、城东大道、春州大道、莲平路等道路的十字路口。

小小的便民遮阳棚,不仅撑起为民服务“暖心伞”,也成为城市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背后体现的是阳春市“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也是优先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体现。

过去一年,阳春在“过紧日子”的同时,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幸福底色持续擦亮。阳春市民生类支出57.8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6%,全力以赴办好民生实事。

持续推进教育均衡。2024年,阳春市建成阳江市阳春高新职业技术学校、石望镇中心幼儿园新园等4个项目,阳春市第二中学恢复初中办学,全市新增中职学位2000个和公办幼儿学位630个、初中学位1650个。建成4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分步整合26个农村小规模教学点。

持续提升医卫能力。2024年,阳春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完善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双向转诊渠道、医共体管理架构及机制。阳春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通过省级评审,阳春市中医院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省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持续发力稳定就业。2024年,阳春市城镇新增就业2621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48人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扩面提标,社保“镇村通”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建成“长者饭堂”9家,开展未成年人普法宣传、关爱行动112场次,石望镇成为全省首个村(居)慈善超市全覆盖镇。

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对重点行业领域发现隐患及违法行为立案查处41宗,排查重大事故隐患144项、整改完成率100%;深入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马水镇被选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潭水人民法庭获评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2个镇、11条村入选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名单,“三甲镇高标准立体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案例入选省相关经验做法汇编,4人获评2024年“广东好人”,阳春获颁平安广东建设最高奖“平安鼎”,在2023年度法治阳江建设考评中位列建制县(市、区)第一名。

这些鼓舞人心的成果,既是勾勒美好生活的线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发展惟实干,奋斗正当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时代的阳春,更是一座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创新之城。阳春市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聚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链接

阳春市2025年度十件民生实事

一、巩固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全市城镇、农村低保平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682元/人/月、525元/人/月(具体以省、阳江市文件为准),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市低保标准77%,并实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并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保障全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基本照料护理全覆盖。全市集中供养孤儿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2410元/人/月,散居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559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至209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280元/人/月。

二、推动养老服务。持续推进“长者饭堂”建设,实现镇(街道)“长者饭堂”全覆盖,全面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为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银龄安康”保险。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超220人次,全市养老机构院长培训上岗率达到100%。

三、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新建1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中心,由优质幼儿园牵头培育2个学前教育资源共同体;新建1所义务教育乡村温馨校园。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从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至7000元。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阶段生均拨款政策向特殊教育倾斜,惠及全市残疾学生。

四、关爱孕产妇、新生儿健康。为5800名(预测数)孕产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7300名(预测数)新生儿免费提供遗传代谢病、听力障碍、早产儿视网膜筛查。

五、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依托深入社区、村居、邮政等就近可达的服务网点或场所,新建1个就业驿站,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开发储备100个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的就业困难群体等;募集就业见习岗位200个,提高青年就业能力;吸引超300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阳春市稳定就业,按规定给予就业政策扶持。

六、强化粮食和食品安全监管。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完成全市春、秋两季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抽检样品共36个,其中上报国家、省和阳江市检测样品数占比达到30%以上。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2025年完成不少于2300批次食品检验。开展快检抽查覆盖全市所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所有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抽样检测不少于46800批次。

七、推进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实施3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确保行车安全,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八、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培训工程。开展“粤菜师傅”培训300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南粤家政”服务类培训1200人次。

九、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对自愿申请家庭无障碍改造并符合条件的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平均每户补助6000元,2025年完成2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十、强化体育设施供给。推动阳春市春城东湖体育公园项目建设,规划新建10304.51平方米体育场地。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春融 陈达 杨辉南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