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策划|这个故事,在东莞讲了17年

作者 章倩倩;何绮莹 2024-06-01 06:31

会讲故事的城市是什么样的?

日前,2024年“我讲书中的故事”儿童故事大王比赛(下称“故事大王”)总决赛在东莞图书馆落幕,全市共有近千所幼儿园、数百所小学,近万人参与,是一年一度的少儿阅读盛宴。

“故事大王”启动于2008年,至今已走过17届,直接参与人数累计超20万,多次获得国家级或省市级的“优秀组织奖”“阅读活动优秀项目”和“创意创新优秀奖”等荣誉。

17年来,一届又一届赛事的举办,让每个春夏都成为少儿群体展示自我的季节;一个又一个故事里,馆、城、人之间有了更为深刻而紧密的联系。

追求长期主义的品牌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断升级完善。“故事大王”走过的17年,就是一个从单一比赛到系列活动全市共享的过程。

2009年,故事大王比赛实行总分馆联动的活动模式,通过“镇街初赛,全市决赛”,将活动推广至全市33个镇街(园区)幼儿园和小学。

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2012年,活动已开展4年,恰逢当年是东莞图书馆品牌优化年,东莞图书馆开始对“故事大王”活动主题、赛程安排、活动要求、评分标准和评奖办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对各分馆开展镇街初赛和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业务支持和交流统筹,形成“总馆统筹,镇街联动,经验和资源共享”的活动组织模式。

对读者参与度高、资源相对匮乏的分馆重点进行支持,确保了阅读服务的均衡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分馆围绕年度主题推出特色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总馆应当制定科学化的阅读推广活动评价方案,从社会影响力、发展前景、创新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客观评价,并将其纳入考评机制,对评价优良的分馆阅读推广活动可拓展至其他分馆。

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此外,为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探索市级学校、幼儿园参赛的模式,2012年故事大王比赛还邀请了两所市级幼儿园(东莞市机关幼儿园、东莞市机关第二幼儿园)直接参加幼儿组的市决赛。

“为了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加深孩子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精选100本图书作为推荐书目,撰写推荐书目导读推文,提高推荐书目导读的专业性与指导性。”东莞图书馆副馆长莫启仪提到。

经过多年积累,“故事大王”比赛在日益完善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惊喜——一批优秀选手携带讲故事的“技能包”走向人生舞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本能,人生处处需要讲故事。”2009年故事大王比赛小学组一等奖、全国少年阅读故事大赛二等奖获得者肖涵感慨道。

肖涵身穿“小老鼠”服装参加比赛。

肖涵身穿“小老鼠”服装参加比赛。

肖涵是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系博士生,回忆起小时候参加比赛时的场景,她最先想起的是一家人帮她选材的经历,“当时我的姥爷还特地找来一本特别厚的书,一篇篇地帮我找素材,还让我去指导老师家里抠细节、抠神态、抠动作。”

正是由于小时候的训练,肖涵更擅长表达自己,“当你在和别人汇报自己的科研工作时,其实也是在讲一个故事。”她提到,故事中有记忆,也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叶李诗是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教师,2009年,她初次亮相在“故事大王”比赛现场,并在2010年、2011年再次参加比赛,获得了两次特等奖,一次一等奖。

在她看来,“故事大王”比赛意义非凡——遇见了自己的人生导师、掌握了一项人生技能。

叶李诗口中的人生导师是曾多次担任“故事大王”选手指导老师的胡嵘苹,曾获得2009、2010年故事大王比赛小学组最佳指导奖。

胡嵘苹作为评委亮相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胡嵘苹作为评委亮相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现场。

在胡嵘苹的影响下,叶李诗也成为一名老师,“现在的我每天也在讲故事,只不过舞台变成了讲台。”她提到,正是由于小时候讲故事的锻炼,让她拥有更强的自信和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任何场景下,我都敢于表达自己,这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

曾经,作为参赛选手的她阅读了东莞图书馆推荐的《东城故事》,了解东莞这座城市的人文与历史;如今,作为一名老师,她更认可在阅读与讲故事中人与城市将融合得更为紧密。

“其实我也不是东莞人,不会说东莞话,对东莞的历史了解很少。”叶李诗告诉记者,正是比赛中阅读了很多涉及东莞的书目,才打开了自己了解东莞的一扇窗。“我现在还记得《东城故事》中关于黄旗山的介绍,这本书也依然珍藏在我的书柜中。”

叶李诗在《东城故事》讲演比赛中获奖。

叶李诗在《东城故事》讲演比赛中获奖。

在讲故事与阅读中更了解城市,也是胡嵘苹的真实感受。

在胡嵘苹指导过的学生中,不少是外地人,大部分在毕业后都选择回到了东莞。“在比赛中,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懂得感恩。”胡嵘苹提到,选手小时候讲述的故事,很多都是取材于东莞,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东莞的文化与底蕴,也建立了更深刻的情感联系。

作为“故事大王”的“老朋友”,胡嵘苹深有感触。“讲故事比赛本质上是为了阅读推广,东莞图书馆设置的奖品都是精心挑选后的书籍。”关于未来,胡嵘苹期待“故事大王”有更多延伸,“比如增加师生、亲子组合。”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曾这样想象过图书馆。在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中,孩子们也描绘了不同侧面的图书馆。

“哇!道滘粽子在扒龙舟,大岭山烧鹅在跳芭蕾舞,麻涌香蕉在放声歌唱,腊肠们在舞龙舞狮,排骨饭还在蒸笼里享受着香喷喷的蒸汽浴呢。”在选手袁浩棠口中,东莞美食成了能唱会跳的小精灵。

袁浩棠是东莞市机关幼儿园的学生,获得2024年“故事大王”比赛幼儿组一等奖、最佳故事奖。

图为袁浩棠。

图为袁浩棠。

他的参赛故事《图书馆奇妙夜》灵感来源于东莞图书馆少儿分馆开展的“儿童图书馆奇妙夜”系列特色活动第一期“带上玩偶到奇幻的童书世界”,讲述了留在图书馆的玩偶“龙宝”偶遇95岁的“图书馆老爷爷”,二人穿越书香底蕴,探寻东莞历史、东莞人物、东莞文化、东莞风俗,从书中领略东莞独特魅力的趣味故事。

袁浩棠眼中的图书馆,是一个了解东莞的窗口。而在另一名参赛选手黄钰雯的眼中,图书馆则是一个充满爱与平等的地方。

黄钰雯是本届“故事大王”比赛小学组二等奖获得者,赛场上,她讲述了原创故事《图书馆里的“星星”》——一个叫乐乐的孤独症儿童在图书馆管理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最终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在她看来,阅读能够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打破固有偏见。

图为黄钰雯。

图为黄钰雯。

有人讲述自己眼中的图书馆,也有人讲述自己与图书馆。

本届比赛小学组一等奖、最佳创意奖获得者钟辰欣是一名“吃货”,一方面她天真烂漫,对世间美味都想品尝;另一方面她爱书如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虫”。于是,结合她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生动有趣的原创故事《吃货图书馆》应运而生。

“读书之乐何处寻,每逢节假日,便是我泡在图书馆里最快乐的阅读时光。”樟木头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盛美曦提到。

在她的故事中,图书馆更像是一个陪伴她成长的地方。他的童年几乎与图书馆密不可分,一到周末。妈妈总是带着她到图书馆看书。“在书香的世界里,我的成长中懂得了坚韧和温情。这种沉醉于书香的世界,让我的成长平添了各种滋味。”

图为盛美曦。

图为盛美曦。

“《会飞的教室》引得我浮想联翩,《苦儿流浪记》又叫我泪落如珠。尤其是中国现代作家廖小琴编著的那本儿童文学《小巷书屋》,更引起我的好奇心。”盛美曦谈起看过的书如数家珍,她提到,凭借讲《小巷书屋》这本书的故事,在2024年儿童大王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最具情感奖。

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万花筒”,会讲故事的城市一定能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成为记录城市、讲述自我的人。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设计】何绮莹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