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涌红星突击队开展高强度实战盲演

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25-07-04 11:06

绳索摩擦岩壁的“沙沙”声、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对讲机里短促清晰的指令不时传来,近日,一支身着醒目救援红制服的队伍——葵涌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突击队,在深圳大鹏新区南澳鹅公湾展开了一场没有预设脚本的高强度实战盲演。这支成立于2025年4月的新锐退役军人力量,正以实战为炉,淬炼硬核本领。

无脚本实战 救援指挥数据链上场

演练一开始,便直接切入极端情境:模拟未开发海岸线上人员失联、同伴在近乎垂直的陡崖中段受困,绳索系统突发险情!没有预演方案,唯有临场决断。队员们迅速启动“智慧山地指挥链”——无人机立即升空,穿透茂密林冠层,将实时高清画面传回。这套精心引进的“智慧大脑”,正克服大鹏山林密、海岸通讯弱的天然障碍,实现队员轨迹的精准定位、救援路径的动态规划与地形的实时分析。“目标确认,崖壁中部凹陷平台,坐标已共享!”随着指令传达,绳索尖兵沿岩壁快速建立横渡系统,担架组紧随其后,在摇晃的绳索上艰难却平稳地转运“伤员”。每一个环节都紧贴实战需求,直指“练为战”的核心。

据了解,为突破大鹏山林密布、海岸通讯不稳的救援瓶颈,突击队专项赴外调研引进奥维互动地图救援指挥数据链系统。该系统的价值在演练中展现:实时穿透地理屏障,精准追踪队员位置与受困者坐标,在弱信号环境下维持队伍通讯;动态构建智能决策,通过地形分析与路径规划穿透密林盲区,预判风险区域并优化救援路线;全程筑牢安全防线,同步记录行动轨迹构建救援档案,为险情处置与队员安全保障提供多维度数据支撑,真正实现复杂环境中指挥链“看得见、联得上、判得准”。

险峰之上淬炼协同韧性

面对险情,“班组突击”模式瞬间激活:装备组如臂使指般快速调配器材,医疗组以战术动作抵近“伤员”实施固定包扎,绳索组则在高空沉着架设生命通道。担任山地指挥员的退役班长王磊,紧盯着终端屏幕和陡峭地形,不断根据无人机回传画面和队员状态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实时调整攻坚策略:“B组注意,右侧岩体风化严重,避开!采用左侧Z字迂回下降方案!”与此同时,在另一侧近乎垂直的崖壁上,多个救援小组正同步执行横渡与升降任务。绳索紧绷,岩钉凿进石缝的脆响清晰可闻,队员们仅凭绳索相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信任与担当。

据了解,葵涌退役军人红星应急救援突击队成立于2025年4月,是深圳大鹏新区首支专注山地海岸救援的退役军人专业力量。队伍直面当地户外旅游火爆、山地气候多变、游客被困高发的现实挑战,创新采用“老兵带新兵”模式。核心成员中1/3持有SRT绳索、山地搜救指挥、医疗急救等专业资质,通过实战演练与技能讲演持续培训新队员。同时这支队伍承载双重使命:既为退役军人搭建发挥特长的公益服务平台,又在志愿服务中提供电焊、SRT绳索等高价值技能培训,同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与退役军人就业竞争力。

训战无界 “救援红”在突发时刻闪耀

演练接近尾声时,一场真实的考验不期而至——返程山路旁,一辆游客车辆深陷泥泞大坑,车轮空转,泥浆飞溅。没有丝毫犹豫,“救援红”再次疾动。队员们利用随车携带的救援拖拽装备,迅速勘察地形、设置锚点、连接拖车绳。指挥口令清晰有力,队员们协作发力,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和拖车绳的绷紧,受困车辆被稳稳拖出险境。游客满怀感激的眼神,正是对这支队伍“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誓言最生动的诠释。从预设的演练场到突发的救援点,“拉得出、顶得上、救得下”的快速响应能力在实战中淬火成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