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工业大市的美学突围,佛山正在破题

作者 叶能军 2025-07-07 12:00

文|叶能军

一场关乎城市竞争力与承载力的“美学革命”,正在佛山大地破土萌发、蓬勃生长。

今年初,佛山市委全会提出,把美学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打造集绿化、美化、彩化、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空间。不久后,这一重要理念在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具化为路线图与任务书。

这是佛山首次从市委、市政府的层面部署推进城市美学实践,由此揭开了以美学理念重塑城市价值、破解发展瓶颈的突围序幕。

短短半年间,这场上下联动、由点及面的美学实践已悄然浸润城乡:它不仅重塑着街巷的容颜、公园的功能、桥梁的底蕴,更如静水深流,潜移默化地雕琢着生活于其间市民的审美眼光与家园情怀。

这场仍在深入推进的美学实践,不仅是佛山城乡面貌 “脱胎换骨”的催化剂,更因其直面高密度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共性难题,而将为中国同类工业城市向美进化提供观察样本与发展镜鉴。

文华-亚艺公园。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文华-亚艺公园。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半年来,佛山城乡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行政力量握指成拳,到社会合力澎湃奔涌,再到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佛山形成了城市美学实践的三条战法。

扮靓城乡,全省首设治理专班。

上下贯通,协同发力。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中,佛山是全省唯一一个额外设立“城乡环境治理专班”的地市,体现了佛山对于城乡环境治理的重视与思考,以及以高品质城乡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这个专班由城管部门牵头,成员单位既有农业农村、工信、公安、交通、水务、文广旅体等市直部门,也有五区政府,建立起市级统筹抓总、区级集中攻坚、镇村落地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整治闭环管理,确保治理行动环环相扣、一抓到底。

目标倒逼,只争朝夕。围绕“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任务,专班系统推进“敞亮门户”行动、城市家具焕新、绿美公园赋能、“清废美城”行动等六大工作,聚焦环两江先行区这一突破口,以点带面让佛山变得更美。

共治奔涌,带动全民美学觉醒。

破墙透绿,好门面带来好生意。在顺德龙江,广东居家每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投入800多万元建设“绿美工厂”,将厂区与城市道路、滨河水道、市政绿化等有机融合,增加绿化面积超1.5万平方米。仅在环两江先行区,像这样的绿美工厂已有22个,实现了企业形象提升、周边环境美化、人才吸引力增强、产品订单增加的四重跃升。

居家每刻一角。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居家每刻一角。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政企携手,烟火气兼具秩序美。佛山引入社会力量规范夜市经营,打造出以禅城江湾立交桥底、南海平洲玉器街、顺德渔人码头“容桂时光”等为代表的网红夜市业态,实现了城市管理与市民需求、解决就业、促进消费的和谐共振。

深化美育,涓滴之力汇成江河。佛山深入实施首席设计师、乡村规划师、社区建筑师制度,以科学引导激发公众对美的主动追求,让美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城市肌理与日常生活,学校门前石墩变身萌趣涂鸦“美墩墩”等一批美育案例火爆出圈。一座城市的美,是由人所造就的,市民的广泛参与正成为佛山变美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学校门前的石墩变身萌趣涂鸦“美墩墩”。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学校门前的石墩变身萌趣涂鸦“美墩墩”。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绣花功夫,螺蛳壳里做道场。

当前,佛山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40%,在如此高的开发强度下践行城市美学,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用绣花功夫的细工、巧工闯出一番新天地。

公园,这方寸绿洲,既是市民休憩身心的诗意港湾,更是城市美学理念无声浸润的生动展窗。佛山在已拥有1448座大大小小公园的坚实基础上,不仅量的增长不止步,更执着于质的跃升与内涵的延展,让“千园之城”更加名副其实。

一面是向“边角余料”要空间,用匠心将街头巷尾、桥下墙边的零散隙地,点化成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让绿意触手可及;另一面则是以“公园+”赋能,为绿色空间注入运动活力、亲子温情、文创雅趣、休闲商机等多元业态。

上半年,25个“公园+”项目次第花开,其中14个已开门迎客。如南海大沥九龙公园探索“公园+主理人+商业”运营模式,让传统公园与网红游乐场有机结合,春节单日客流突破2万人次。

视线转向城市的立交桥——桥上,车流如织,是城市效率的奔涌;桥下,人流如潮,是城市温度的汇聚。

顺德西安亭大桥的蝶变堪称典范:昔日桥头“脏乱差”疤痕,经由精心整治与创意激活,如今已蜕变为勒流街道的网红文旅地标“西丫渡·西安亭壹号”。此类“低效”空间的焕新叙事,在佛山俯拾皆是,它们正是城市美学如何让钢筋水泥变得可亲可感的生动注脚。

改造后的西丫渡·西安亭壹号,成为勒流街道的网红文旅地标。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改造后的西丫渡·西安亭壹号,成为勒流街道的网红文旅地标。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高尔基曾言,“细节就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对佛山而言,这“字里行间”正是遍布城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微实践、微创新——于细微处见真章,于方寸间显格局。要感知城市美学的真实温度与说服力,正是这些被重新点亮的寻常角落,最具代表性,也最动人心弦。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今日佛山对美学的执着追求,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发展逻辑深刻演变的必然抉择。

当“村村点火”的草莽时代已成过往,当“规上工业超3万亿”的荣光遭遇转型阵痛,市委全会报告一针见血——“城市形象不够多彩、环境品质不够理想、三生空间分布散乱”,这记警钟,唤醒了工业巨人的美学焦虑。

佛山深知,“洗脚上田”的传奇,不能在“审美洼地”上续写。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产业一条腿长、城市一条腿短”的车轮,难以支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产业发展需求。

因此,从乡镇企业摇篮到现代化都市,佛山亟需一场深刻的空间美学启蒙,彻底告别“富而不美”的城市形态,这是历史赋予的升级命题。

新质生产力,需要“高颜值”的城乡环境来孵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三箭齐发”,需要有温度、有品质、有格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吸引和承载顶尖人才与高端资本。

三水西南江边仓。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三水西南江边仓。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再造一个新佛山的蓝图,需要美学价值的持续释放。产业形态更加现代、发展动力更加充沛、城乡区域更加协调、文化价值更加彰显、社会治理更加高效、民生福祉更加厚实,对照市委全会报告的“六新佛山”,每一项都呼唤美学力量的深度介入。

城市竞争的终极战场,在于人才与资本的争夺。在这场决定未来的较量中,城市美学已成为解锁人才磁场、点燃招商引擎的那把关键密钥。它让“硬实力”有了“软包装”,让“佛山制造”的品牌烙下“佛山魅力”的深刻印记。

高端要素的聚集地,首先必须是诗意栖居地。

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氛围、活力的公共空间、便捷的生活服务,美学营造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是比高薪更长效的留才环境。

当越来越多企业自发“破墙透绿”,当市民在街角花园、桥下空间自然休憩,美便从“附加项”变为“必需品”。佛山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优美的环境与人文氛围,已成为降低人才引进成本、提升区域吸引力的“无声竞争力”。

营商环境不止于“便利”,更在于“魅力”。

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高效的政务服务是基础,而令人心动的蓬勃文化活力、舒适生活体验,才是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投了还想再投的深层吸引力。

如同“绿美工厂”“美墩墩”“公园+”所展现社会力量共创,当美学成为佛山市民与企业自发维护的“共同财富”,城市便获得了一种内生韧性:它超越物理更新,源于文化认同与社区凝聚,这是应对挑战的深层资本。

放眼全国工业城市,从城市美学到美学城市,如果佛山能够走通,那将成为一个样板。佛山既是在为自己而战,也是在为全国工业城市打前锋、做示范。

佛山这半年的美学实践,是一个不凡的开端。面向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美”不再仅是治理任务,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自然基因”——它悄然改变着发展的逻辑,佛山让竞争力的根基从“硬设施”向“软环境”延伸。

中山公园。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中山公园。佛山市城管局供图

这条路,实质是传统工业城市从“规模增长”转向“品质驱动”的进化。

当美的追求如呼吸般自然融入发展全程,“再造一个新佛山”的愿景便在这片土地悄然扎根。

这座奋进的城市,将因环境而美、因品质而强、因认同而红,终将成就一座“近者悦、远者来”的高品质之城。


编辑 熊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