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人形机器人走进养老院,陪老人打太极、跳广场舞;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行动不便的长者,成功登顶泰山;“意念操控”的脑控轮椅自由穿行街头;戴上AI定制的“听力眼镜”,嘈杂环境瞬间变得清晰安静……高科技不是年轻人和发烧友的专属,也走进了广东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
01:22
在广东,你听说过一个非常“666”的产业吗?
在这里,“夕阳红”直接带飞一个硬核又暖心的“666”朝阳产业——养老康复产业。数据显示,广东规上老年用品营收已突破6500亿元,相关领域规上企业超过6800家,正加速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打造全产业生态链。
制造大省广东,正在用“科技+温度”的双buff,让“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变得超乎想象的“666”!
六千亿产业崛起
需求缺口引爆订单井喷
“这是一款带有蓝牙和快充功能的助听器,是我们区别于国际品牌的差异化优势。”在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锦好智慧医疗产业园内,锦好医疗董事长王敏手持一款小巧精致的助听器介绍道,这款助听器通过蓝牙连接后,听力受损人士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畅享手机的所有功能。
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锦好智慧医疗产业园。
位于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锦好智慧医疗产业园。
别看这只是一枚小小的助听器,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高科技。“过去,中国缺乏本土的助听器品牌,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价格昂贵。”王敏回忆说。多年来,锦好医疗一直致力于芯片、算法和声学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希望打造更适合中国人的助听器产品。
根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听力障碍者已达到1.2亿,但助听器的普及率仅约为5%,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30%的比例。在王敏看来,尽管我国的助听器行业起步较晚,但市场需求正迅速增长,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今年,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人攀登泰山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
今年,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人攀登泰山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
“比走平道都轻快!”今年,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人攀登泰山的短视频,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火爆出圈。视频里,开着“外挂”的大爷大妈们爬山如履平地。这也让开发这款产品的深圳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运波发现了一片新蓝海。
订单纷至沓来让余运波看到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银发经济市场渴求更多好产品。”余运波介绍,其自主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主机重量仅1.8公斤,续航3至5小时,售价不足万元,已广泛应用于助行康养领域,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家提高运动能力,走出户外,重新融入社会。
需求缺口引爆产业井喷。广东发布的《2024—2025年“产业助老 粤造粤强”推动老年用品提质增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规上老年用品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而根据省工信厅的数据,2024年,全省老年用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6551亿元,同比增长10.2%。
提前超额完成目标,显示出这一产业增速之迅猛。
从供给侧看,与老年用品相关的29个细分行业在广东均有涉及,尤其是老年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品种类居全国前列。轮椅、助行器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60%,出口份额占全国同类型产品的70%。
从消费侧看,广东养老机构调研显示,大多数养老机构倾向于采购本省生产的各类老年用品,占比分别达到72%(老年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67%(老年药品)和68%(老年智能化设备)。
可以说,广东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供给能力,又有庞大的消费需求。这个由夕阳人群催生的朝阳产业,才刚刚开始爆发。
六千企业舰队
全产业链升级“广东造”
轻触耳后的智能助听器,听障运动员立刻获得“量身定制”的听力改善方案;导盲兔AI眼镜把画面变成语音,帮视障选手“看见”周围环境;还有能自动识别楼梯、轻松爬升的电动轮椅,成了行动不便者的破障神器……在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内外,“广东造”黑科技成为这个夏天的一抹暖心亮色。
“戴上这款助听器,风噪几乎消失了,验配师远程就能帮我调试。”来自广东队的一位轮椅运动员戴上挚听智能助听器后,连连惊叹。更让他惊喜的是,验配师不用见面,通过远程操作就能帮他精准调试。
“就像为听障人士定制的‘听力眼镜’,通过远程调试即可实现听力的补偿。”深圳市智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陆睿介绍,挚听助听器采用AI助听技术,能够为25dB至95dB听损人群提供精准的听力补偿,打破了传统助听器依赖线下门店验配的局限,“在饭馆、地铁这些‘声音战场’,我们的目标是把想听的声音‘抓’出来,把干扰的噪音‘按’下去。”
如果说,AI助听器让“听见”更简单,那智能轮椅则让“出行”更便捷。
“我们的智能爬楼梯电动轮椅搭载了智能感知系统,可自动识别楼梯斜度并调整坐姿,轻松跨越28厘米沟渠,续航能力达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佛山凯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易安说。
凯洋医疗推出的全地形无障碍轮椅。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凯洋医疗推出的全地形无障碍轮椅。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不仅如此,他们还研发了“脑控轮椅”。只需动动脑子,就能通过“意念”控制轮椅前进、转向,甚至自由切换坐姿和卧姿。
从听得到,到走得动,再到生活得更好,这些“广东造”的背后,是一批科技企业在适老助残领域的长期深耕。他们持续创新研发,打造出更贴合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需求的产品。
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广东已有6814家老年用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老年医疗器械、康复辅具、智能化设备、营养保健品、服装鞋帽等多个细分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
在这个庞大的养老康复企业舰队中,除了汤臣倍健、东方医疗、锦好医疗、赢家时尚集团、广东足行健等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外,还有华为、美的、创维、箭牌等众多大型企业也纷纷布局老年用品产业,比如华为推出AI辅助康养传感器,美的集团推出了“美颐享”高科技适老化家居品牌,立足于适老化家居研发制造适老化产品。
根据规划,广东还将在智能照护机器人、智能助行器、助视器、助听器、智能护理床、营养保健品、服装鞋帽、益智玩具等方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适老化产品生产企业。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欧盟等地在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前后,普遍通过发展银发经济,将人口结构压力转化为扩大内需的新动能。”广东省老龄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洪颖岚认为,银发经济不仅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还将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广东在适老助残用品领域具备制造成本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优势,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六大专项行动
从“做大”走向“做强”
在深圳首家市属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一位“新员工”正在低调炫技中:它能给老人递矿泉水、分发茶点,还能陪老人打太极、跳广场舞……这是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Astribot S1在养老场景的首次试水。
“面对收纳衣物、喂食送药、辅助复健等精细操作,机器人动作必须轻柔、安全、稳定。”星尘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要求从硬件到算法都构建起严格的安全机制,确保服务到位又不造成伤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传感器,具身智能机器人Astribot S1可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全面理解老人需求与情绪状态,从而做出精准响应。
星尘智能人形机器人走进养老院。
星尘智能人形机器人走进养老院。
康养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场景。为了真正让机器人“懂老人、帮老人、护老人”,星尘智能与深圳市养老护理院于日前展开深度合作,通过真实场景的数据训练,不断优化具身智能技术在生活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养老场景的创新应用。双方还共建训练基地,推动智慧照护系统的落地应用。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机器人正成为科技助老的新风口。今年6月,省工信厅联合省民政厅向全省征集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试点涵盖多种机器人形态,包括室外助行、移乘转运、生活提醒、情感陪护、家务服务等类型,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与照护需求。
具身智能机器人走进养老院。
具身智能机器人走进养老院。
为了让广东养老康复用品产业从“做大”走向“做强”,广东明确提出,推进实施千亿老年用品扩容增量专项行动、美妆时尚老来俏专项行动、强身健体老当益壮专项行动、适老家居优品爱老专项行动、智能照护科创助老专项行动、智慧养老服务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共六大专项行动。
这六大行动,不只是产业升级的路线图,更是实实在在的适老助残“大作战”。从穿衣吃饭到居家出行,从健康管理到娱乐休闲,广东正以产业为支点,把科技融入生活,用创新改善服务,让“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变得更加实在、更有温度。
策划:陈枫 王溪勇
统筹:袁佩如
采写: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许宁宁
出镜:南方+记者 李赫
摄影:南方+记者 钟志辉
剪辑:周鑫宇
设计:郑炜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