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图灵奖得主谈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时长共1分49秒)
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2025ACM中国图灵大会在深圳举行。有“计算机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获得者JohnHopcroft(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受邀出席,不仅在专题报告中聚焦“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更在后续采访中结合自身经历与思考进一步深化观点,深入阐释教育变革方向与人才竞争新趋势。
教育正转向更高层次思维
“我们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将彻底改变工作与教育的本质。”报告中,JohnHopcroft首先点明时代对教育的重塑——未来许多工作任务将实现自动化,仅需部分人口即可满足社会商品与服务需求,“培养能应对新世界的高素质人才,变得至关重要”。
在后续采访中,他以自身学习经历举例,具象化教育的变革方向:“我上学时学历史,记的全是战争日期、名称、胜负结果这类事实性信息,但现在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想知道的话,搜索引擎随时能查到。”他强调,信息时代的学习核心已转向“深度思考”:“现在需要学的是‘战争为何爆发’‘带来了哪些后果’,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谈及“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JohnHopcroft抛出了一个现实观察:“如果你问毕业五年的人‘工作中用到了多少大学技术课程的知识’,答案通常是‘没有’。”这一结论并非否定专业学习,而是指向更关键的教育目标——软技能培养。
“为什么大学教育依然宝贵?因为我们在教软技能。”他进一步拆解:比如“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严谨地撰写报告”,再比如“有人告诉你一件事时,如何判断真假”、“接到一个问题时,如何着手解决、从哪里获取信息”。在他看来,大学里教授的这些无法被搜索引擎替代、能支撑长期职业发展的软技能,远比传授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
兴趣是方向:从日常体验与童年线索中找答案
JohnHopcroft在报告中也格外强调“兴趣”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鼓励他们追寻这份兴趣。”他坦言,自己曾以为“每个学生都清楚喜欢什么”,直到几年前有学生问“怎么找到自己喜欢的事”。JohnHopcroft回忆,当时他完全不知如何回应,因为从未有人向他提出过这个问题。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至关重要”。经过深入思考,他如今有了答案:“回想一下过去几天你做过的事,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很兴奋?在课程里,有没有哪一堂课是你特别喜欢的?”通过这种贴近日常的“回溯式提问”,帮助学生从细微体验中捕捉兴趣线索。
同时,他也建议从童年经历中寻找线索:“如果小时候你喜欢玩积木、动手搭建东西,或许未来会适合从事建筑或制造业相关工作;如果看到树林里有小路,你会好奇地去探索这条路通向哪里,那你可能本身具备好奇心,或许会适合从事科研工作;如果小时候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或许未来会倾向于从事教育或医疗这类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当然,他也提醒,兴趣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年龄增长,兴趣会变化,所以始终对‘自己喜欢什么’保持好奇,尤为重要。”
采写:南方+记者 孙颖 刘越亚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朱洪波
剪辑:麦俊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