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阿洋快评|十五运深海采火 能源圈为何“燃”了,时长共3分01秒)
十五运深海采火,能源圈为何“燃”了|杨阿洋快评
十五运不过是在深海采了个火,能源圈为什么“燃”了?
10月9日,十五运开幕式倒计时一个月,十五运会圣火在广州南沙科考码头点燃。在此之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探入了1522米深的海底,采集可燃冰,并在原位引燃,生成了十五运会火炬的“源火”。
海中取火,“冰”燃成炬。其意义不仅仅是展现中式神话的浪漫,更是通过采火形式告知世界:中国具备稳定提取深海可燃冰的实力。这句话的含金量有多大?
可燃冰被视为“可能改变人类能源格局”的新能源。它的核心成分是甲烷,源自古代生物的遗骸,只不过在海底的高压和低温下形成了类似“冰”的形态。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以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够一户三口之家做饭用上一整年。中国是全球可燃冰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光南海就估计有800亿吨油当量。但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内,全世界都很少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呢?
两个世界级难题摆在了各国科学家的面前:
第一是分离泥沙。国外曾经研发过“可燃冰开发计划”,时间跨度近20年,但期间多次试采都因泥沙进入钻井通道而终止。可燃冰形成的环境复杂,采集和提纯难度就更高。第二个是低损耗转化。可燃冰离开海底高压低温的环境,就非常地不稳定,可能从采集到转化就消耗掉了一大半。今年,我国的科研团队设计出了一种纳米级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以99.7%的选择性将甲烷高效转化为甲醇,几乎实现了“零损耗”。
这个颠覆性的研究成果,为可燃冰的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案。你说就凭这,这能源圈能不“燃”吗?
当前,一场关于探索深海的竞赛正在各国间展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海科技第一次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并列,作为新兴产业被提出。
十五运会的“源火”采集,相当于是邀请全世界见证了这一硬核实力。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科研环境,不仅有能力办好十五运这场赛事,也有能力在向海图强的探索中劈波斩浪。
文案、拍摄、出镜:杨洋
包装、后期:刘骏彦
编导:周丽娜
监制:杨洋
运营:莫群
责编:蒋玉 刘树强 蔡惠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