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城区飞来峡镇升平社区活动室里,73岁的潘伯正戴着老花镜,用手机浏览着“粤省事”上的水电费账单——这样的场景,正是夕阳益站服务成效的生动缩影。自项目启动以来,这个由飞来峡镇民政、人大、卫健、双百社工站等多部门联动的银发服务品牌,已累计开展活动126场,惠及全镇2300余名长者。
医社联动开启老人健康讲座,市人大代表叶金燕为老年人授课。陈学迅 摄
医社联动开启老人健康讲座,市人大代表叶金燕为老年人授课。陈学迅 摄
安全守护
把“救命知识”送到家门口
“燃气胶管的有效期只有18个月,而且有老化现象的胶管建议更换有3C认证的金属波纹管,大家看这个接口有没有老化裂纹?”在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区、镇人大代表谢翠花举着报废的燃气软管,给老人们上“安全课”。72岁的张婆婆举着笔记本边记边说:“以前总觉得家里用气几十年都没事,现在才知道胶管这么容易老化。”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在上演。项目组创新采用“理论+实操+演练”教学模式:社工用粤语方言讲解防诈骗案例,消防员手把手教灭火器使用,医护人员带着血压计上门体检。数据显示,开展安全培训后,全镇独居老人居家意外发生率同比下降42%。
银龄学堂
让夕阳绽放新光彩
每次的“相约周三”手工课座无虚席。82岁的陈婆婆用布满皱纹的手捏着红纸,剪出的“龙凤呈祥”让年轻社工都赞叹不已。“以前觉得老了就该带孙子,现在每周最期待来学手艺。”陈婆婆展示着装裱好的剪纸作品,眼里闪着光。
文化养老的触角在飞来峡镇不断延伸:清明节做艾糍传承民俗,重阳节登高拍摄“银发大片”,春节前教写春联……这些活动不仅传承文化,更让老人们找到价值感。正如参与活动的飞来峡一中退休教师王老师所说:“教老人们写字时,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
老人们在课堂学习书法。黄玉熹 摄
老人们在课堂学习书法。黄玉熹 摄
智慧助老
跨越数字鸿沟
“李伯,您看这个蓝色图标点进去就是医保码。”社工小桐蹲在80岁的李伯身边,用放大镜指给他看手机屏幕。这样的“一对一”教学已成为常态。项目组编写了《银发族手机使用宝典》,把常用功能编成顺口溜:“缴费不用跑,粤省事里搜;挂号不排队,健康码上约。”
数字赋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现在全镇超八成的老人会使用线上挂号,大多数能独立完成水电费缴纳。更令人惊喜的是,78岁的梁伯成了社区“网红”,他利用AI创作的图片在网上获赞超千次。
幸福密码
让关爱触手可及
夕阳益站的幸福密码,在于把政府主导转化为全民参与。人大监督保障资金规范使用,妇联和民政组织巾帼志愿者,卫健部门提供专业支持,辖区企业认领“微心愿”,这种共建模式让服务更可持续。
如今,银发学堂的课表排到了明年春节,“智慧助老”小分队走进了偏远村居,剪纸作品装点了社区文化墙。清远市人大代表叶金燕所说,要让每个老人都能在夕阳益站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陈学迅 向欣桐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