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激活客家风情新魅力 |紫金奋楫三年路⑦

作者 张浩森 2025-07-28 19:10

【编者按

紫金县作为粤北生态发展区的重要县域,紧抓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机遇,以“三年初见成效”为目标,围绕县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五大核心任务,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紫金县通过特色产业突围、城乡功能互补、生态价值转化等实践,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山区县振兴路径”。值此关键节点,南方日报、南方+河源新闻部联合紫金县委办推出系列报道,解码紫金如何以“百千万工程”为笔,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盛夏七月,紫金客茶谷层层叠叠的茶树泛着新绿,采茶女腰间的竹篓盛满春芽,远处木栈道上,游人举着手机拍摄云雾缭绕的茶田。

三年来,紫金县以文化为魂,将客家风情、红色基因与非遗技艺融入产业发展,让传统农耕区变身文旅新地标,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产业反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茶旅融合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产业裂变

清晨的紫城镇蓝坑村,紫金斗记总制茶师陈荣发蹲在茶垄间检查虫害。他身后的紫金客茶谷,如今已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紫金县茶叶产业园的核心示范区。“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景观吃饭。”望着眼前这片如绿浪翻涌的茶山,陈荣发难掩笑意。

紫金客茶谷经理陈子玲介绍,客茶谷茶旅融合项目以打造万亩茶旅现代产业园为战略目标,计划总投资10亿元,首期规划面积6000亩。目前,已形成“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茶叶种植面积扩展至2180亩,年产量稳定在50吨。近年来,紫金县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在蓝坑村规划“一园四区一基地”,生态共享蝉茶园里,景观花木与茶树间作;茶旅融合核心区中,人才驿站与加工体验点让游客亲手制茶;产村融合示范区则农房改造为客家风情民宿。2024年“中国蝉茶开采节”“头春茶文旅周”等活动IP期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距离客茶谷20公里的黄花庄园,则走出另一条“茶+N”路径。庄园负责人曹越展示着研学数据:“新路径启动以来,每年吸引游客3万人以上,并开展紫金蝉茶研学活动,2023年至今参与人次超5万。”黄花庄园作为全市唯一以茶叶为主题的研学基地,通过布局茶+文化创意、茶+工业设计、茶+观光旅游、茶+健康养生、茶+周边产品、茶+培训学校、茶+团建基地、茶+民俗体验等多元新业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6万元。2025年2月,黄花庄园茶文化研学科普教育基地入选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茶旅融合的蓬勃生机,正是紫金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生动缩影。作为“产业+生态+文化”资源整合的核心实践,紫金通过连线成片开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特色发展轴。

九和镇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7月被认定为省级疗休养基地,已成为大湾区热门旅游休闲胜地。依托乡村振兴示范带“四园两谷一泉一中心”布局,该区域以温泉旅游为核心,串联紫城镇农文旅休闲产业,将沿线温泉康养、茶叶种植、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资源有机整合,构建起集温泉疗养、茶旅体验、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发展走廊,生动诠释了示范带“产业联动、生态共建、文化共享”的建设理念。

同时,义容—凤安风貌示范带以“航天农旅”为主题,围绕“三园一站一堂八基地”空间布局,将义容镇种业经济与凤安镇柠檬种植、桃金娘产业、怀旧文化街等农文旅节点深度融合,并通过示范带建设,沿线分散的产业亮点与资源优势被有效串联,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动线,既保留了乡村原始风貌,又注入了现代产业活力,成为紫金县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示范性工程。

文化活化

非遗技艺与红色记忆的现代重生

在苏区革命遗址群,讲解员正为游客讲述“血田”故事。该遗址群于2022年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已发展成为集教育、纪念、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文化平台。2024年全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万元。遗址群投资813万元推进紫金县革命斗争史陈列布展项目和8处革命遗址布展项目。此外,炮子村更入选第四批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非遗保护同样焕发新生。紫金县花朝戏传承发展中心排练厅内,各演员正在练习着大型现代花朝戏《血田英魂》。近年来该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充实队伍力量、提升演出专业水准,积极组织剧目参加国家及省、市举办的展演展示活动,建立起了30个花朝戏推广普及示范单位,使得花朝戏传播覆盖面更加宽广。2023年,紫金县花朝戏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从茶田里的观景栈道到非遗剧场的现代剧目,从红色遗址的数字展陈到古村落的太空舱民宿,紫金县用三年时间证明,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持续的产业动能。这座粤北山区县正以文化之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撰文/摄影:张浩森

通讯员 黄从高 甘建楼

编辑 宋芾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