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到非洲,深圳女老板筹建第二座工厂|宝安“企”明星

作者 王悦 2025-07-14 06:30

6月底,诚信诺科技CEO李霞风尘仆仆地结束了横跨5国、长达7周的非洲之行,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天津。这一次,她是以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年度社会企业家”的身份,再次参加达沃斯论坛。

尼日利亚是她此次非洲之行的重要目的地,她计划在这里复制埃塞俄比亚的成功,建立第二家合资工厂。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为诚信诺开辟更广阔天地的同时,将从宝安这片制造业沃土汲取的“深圳制造”经验播种到非洲腹地。

建工厂:现代版“三来一补”的非洲实践

与中国发达且完善的电网系统不同,在全球许多地区,电网建设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 。缺电、停电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独立供电设备,“离网太阳能”应运而生。截至2023年底,全球约有1.16亿人借助离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满足日常生活用电所需,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和中东。

离网太阳能正是诚信诺深耕的细分赛道。成立16年,依托宝安强大产业链和创新生态,诚信诺生产了全球约20%的世界银行VeraSol (前身是“点亮全球”)认证产品,已帮助超过800万个贫困家庭用上了太阳能电力。

非洲之行中,李霞以唯一被提名竞选董事会的中国企业代表身份,参加全球离网照明协会(GOGLA)内罗毕年度大会,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离网太阳能领域日益增长的分量。

诚信诺迅速成长动力来自“先行一步”。例如,当不少同行还在困惑“把货卖出去”,李霞的“出海”战略早已迭代升级。“我觉得应该叫‘新出海’,不是简单把货物卖出去,而是把中国最新的材料、创新的模式、制造的经验带到海外,跟本土化企业共同生长。”

“建工厂”是李霞选择的“新出海”核心路径。2023年底,携深圳积累的制造业经验,诚信诺在埃塞俄比亚的首家合资组装工厂落地。仅一年,该厂便实现了“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成功跑通了一套可复制的本土化合作模式。

“在非洲开工厂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路径。”李霞清晰地划定了合作边界:诚信诺聚焦产品研发、设计、技术培训和赋成立16年,诚信诺生产了全球约20%的世界银行VeraSol (前身是“点亮全球”)认证产品,已帮助超过800万个贫困家庭用上了太阳能电力。本地伙伴则负责文化适配、法律法规应对和日常运营,而所有本地伙伴都是合作超过十年的老客户。

这种模式被她比作“现代版‘三来一补’”——这一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深深烙印在深圳基因里的合作模式,如今在非洲大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谋长远:算大账,种“种子”

埃塞俄比亚工厂平稳运转一年半,这本是值得庆祝的里程碑,但现实的挑战如影随形。“产能卡在70%的瓶颈上,”李霞直言不讳,“问题不在订单——市场需求旺盛——而是当地外汇短缺,导致原材料进口受阻。”这正是许多出海非洲企业面临的典型困境:巨大的市场潜力,常被当地脆弱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所掣肘。

“新出海”的成本同样高昂。一个外派技术工人的年成本,“大概是50万人民币”;在尼日利亚设立一个包含展厅的运营点,“最低要200万打底一年”;团队跨国差旅,“一年跑四轮,就是100多万”。

然而,尼日利亚工厂的计划并未因此搁浅,“这是早晚都要做的事。为什么不先走一步?‘种子’一定要种下去的。”李霞算的是一笔关乎未来的“长远账”。

本土化制造首先带来的是对市场脉搏的敏感度。“过去成品运过去,就是‘库存’,得想方设法卖掉;现在是原材料过去,市场什么好卖,就优先组装什么。”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更有效盘活了宝贵的资金链。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服务能力的质变。“核心配件本地化储备后,售后响应速度是指数级提升。”李霞强调,这极大增强了客户黏性,是品牌能否真正在异国他乡“扎根”的关键。

政策风向的微妙变化也坚定了她的信心。以埃塞俄比亚为例,“过去成品进口和散件进口关税差别不大。现在,散件进口关税显著低于成品了!”在李霞看来,这是当地政府鼓励本土制造、优化产业结构的清晰信号。

前路挑战重重,但李霞扎根非洲的决心愈发坚定,“非洲一定会经历从粗加工到细加工到本土化生产制造的过程,无非是时间问题。”

此次非洲之行,李霞看到多个先行者的成功模式,给了她莫大鼓舞:肯尼亚的中资制造基地,已为海信、海尔、TCL、创维等巨头实现本地化生产;被誉为“非洲宝洁”的森达集团,从改良土壤做地砖起步,业务已延伸至纸尿裤、卫生巾等民生领域,甚至获得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IFC)投资,成为本土化管理标杆。李霞观察到,深圳企业传音控股的多元化布局同样极具启发性——其业务已从手机延伸至非洲的酒店、房地产,并正进军两轮电动车领域,拟以“换电模式”破解电网不稳难题。

“深耕本土产业,带动本土经济,当地就会越来越欢迎中国企业。”李霞总结道。在她看来,这种超越短期贸易、着眼于长期共生共荣的“新出海”,才是中国企业在非洲乃至全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这颗名为“深圳制造”的种子,她决心要在非洲的土壤里,深深种下去。

撰文:王悦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