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数竞争,而是五育融合的生命滋养。
7月30日12:00,2025年度“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六期(总第四十四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6位一线莞邑教育人,围绕“践行正确的育人观”主题,通过座谈与分享形式,畅谈他们对于践行正确育人观的实践与思考。
破除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窠臼,回归教育的本真,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一起倾听老师们的故事。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话题1:
如何理解并践行正确的育人观?
正确的育人观,简单的6个字,却包含了深刻的内涵。老师们理解的正确的育人观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观念?老师们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邱艳飞,用“以木载道,慧启匠心”这句话来阐述自己的理解。她表示,“以木载道”,育人首先要识材,尊重其天性禀赋、兴趣节奏;“慧启匠心”,慧在点燃启迪,用智慧去发现、唤醒、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东莞市大朗镇黄草朗小学校长陈爱华,先后在大朗镇巷头小学和黄草朗小学任教,在她看来,正确的育人观,因为角色不一样,而有不一样的追求和想法。
“做老师的时候,我想更多的是怎么样去上课,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作为一位校长,我想更多的是怎么样培养好孩子们的能力,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实现个性化成长。”陈爱华如是说。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孙立东坚持在体育教学中育体、育志、育群、育趣,他带领学生理解体育精神,也希望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终身运动的习惯。他直言,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全、人格完善、适应社会的人,这正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他执教二十多年坚守体育教育岗位的信念。
“我希望我的音乐课堂,不仅教会学生唱歌,更要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信、学会合作、感受集体的温暖。”东莞市可园中学音乐教师曾佩芝希望,通过践行正确的育人观,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创造力、拥有丰盈精神世界的完整的人。
话题2: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正确的育人观?
“以木载道,慧启匠心”“温暖而有力,自由而有度”“育体、育志、育群、育趣”“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老师们的阐述汇聚成育人的本真,教育不是给予,而是点亮,正确的育人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在具体实践中,老师们如何传递正确的育人观?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如同面对不同材质的木料,邱艳飞的策略是“因材施教,各成其器”。
她的学生黄波林,刚入学时个性安静,面对周围不和谐的声音,也曾怀疑自己的选择。为此,邱艳飞引导他理解“以木载道,慧启匠心”的真谛,“木头无言,却承载着文化与精魂;匠人平凡,却能以双手创造非凡价值”。最终,这个沉默的少年夺得了第24届世界技能大赛木作项目金牌。这块金牌,也像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学校木作实训室,也照亮更多中职学生技能报国的未来之路。
“我任教的两所学校,它们都是乡镇小学,点亮孩子的未来,变革是路径,创新是方式。”陈爱华直言,面对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数智时代,她带领团队瞄准了信息化这条路,不仅把巷头小学打造成为了东莞市乡镇小学中的品牌学校,还通过梳理黄草朗小学发展历史和脉络,走访社区、群众和家长,与全校教师进行座谈,最终明确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建设“朗e教育”品牌。
她表示,敢想敢干、勇于破难关,把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变成了实实在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就是她的初心和使命。
话题3:
如何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点燃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老师们去发现、呵护、浇灌,更需要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舞台,让天赋得以释放,在自己的节奏里扎根生长。
践行正确的育人观,学科不同,做法也不一样,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老师们是如何落实正确的育人观?又如何不断创新课堂与就教学,点燃学生?AI时代下,孙立东希望去探索尝试情景和情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融入协作、领导力、规则制定与应变能力的培育。
同时,运用智能设备实时反馈各种指标,生成学生个人“成长图谱”,让进步清晰可见,实现精准育人。他希望“让体育课超越操场,成为品格锤炼场、社会预演室、终身活力源,真正以体育人”。
曾佩芝则计划通过“音乐+学科”融合和“校园音乐实践周”等活动,创新音乐教育形式和活动内容,希望通过这些小创意、小变化,让学生发自心底爱上音乐,提升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以“音乐+学科”融合活动为例,她认为可以与历史老师合作,让学生为历史事件创作“音乐故事”,用音乐展现历史场景,既培养音乐创造力,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和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为歌曲绘制插画,将听觉美转化为视觉美,提升审美素养,为全面发展奠基。
正确的育人观,是教育工作的指南针,正如两位老师的分享,要关注学生的当下,更要为他们的未来发展负责。当老师们真正将这种观念深植于心、付诸行动,教育的土壤便会孕育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故事分享】
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教师陈晋宁:
在音乐课中唤醒心灵、播撒爱的种子
什么是“正确的育人观”?有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回响:“你希望你的孩子被怎样对待,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的孩子。”
第一次“撞见”这句话的力量,是我刚踏上讲台的第一天。那天,我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年级的教室,准备上我的音乐课。全班站起来齐声问好,唯独一个小男孩坐在地上玩笔,接下来四十分钟,他站着、坐着、扔纸、安静又突然大喊大叫……我努力解决却毫无效果,课后一度觉得“我是不是不适合当老师”。直到班主任跟我说:“孩子与人沟通有点困难,在你眼里是问题,但在他父母眼中,是全部的爱。”那一刻,如醍醐灌顶。
在那之后,我开始改变,我不再试图“纠正”他,而是走近他、理解他、陪伴他,甚至和全班一起学着“拥抱他”。我开始在下课时和他说话,带他一起收拾乐器,布置一些特别的小任务给他。他开始对我点头,对音乐课里的节奏游戏产生兴趣。有一次,我让他来“敲一下开始的铃声”,他特别认真,敲完后看着我笑了。再后来,他偶尔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会在课堂结束后轻声对我说“谢谢老师”。从一开始躲在角落、与课堂隔绝,到后来逐渐愿意参与、期待音乐课,甚至有一天,他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的音乐课挺有意思的。”
那一刻,我很欣慰,也更坚定教育的价值——音乐,是我们最本真的情感表达,也是沟通彼此、理解他人、唤醒心灵的桥梁。而我也乐此不疲,希望用一节节音乐课,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用一次次教育实践,去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东莞外国语学校教师王柴慧:
帮助学生发现生活本身的斑斓色彩
在高中,面对高考重压,美术课常处尴尬境地,“美术课不高考”的议论,甚至同事“别太较真”的提醒,都曾让我陷入无力与自我怀疑:我的课,真能触达他们吗?我的存在,对于这些紧张备战高考的孩子,真的重要吗?
直到有一个晚上,我的手机屏幕亮起,一条来自一位并不活跃的男同学的长微信,如闪电劈开迷雾。他在信息中写道,学习的压力让他感觉生活灰蒙蒙的,但我的美术课让他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某次临近下课,我随口建议同学们有空多去美术馆走走、感受氛围,他便记下了。假期期间,他去了珠江美术馆,在那里,他发现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艺术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必不可少。
从那以后,我明显感觉到这位同学在美术课上更投入了,他参与做手工、剪纸、画画,也在美术创作中明白,艺术不仅是技法,更是背后不懈的坚持和人文情怀。
这件事像一剂强心针,彻底改变了我。我不再纠结于高中美术课是否重要,而是更加坚定地回归教育的初心。我和科组的小伙伴们积极策划更多元的美术活动:开设了“创意绘画与手工”“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国书法”等校本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举办校园现场书法绘画比赛,让有特长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让每一个用心创作的孩子都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的价值。
正确的育人观,于我而言,就是永远怀着敬畏之心,去看见、去点燃、去守护每一个独特的灵魂,用美术这束光,帮助他们发现生活本身的斑斓色彩,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笃定与光芒。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视频/图片:孙俊杰 黄新花
海报: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