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赴乡野,东职院为韶关隘子镇文化教育添活力

作者 龚名扬;郑家琪 2025-07-15 18:58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双百行动”,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青春力量,7月6日至11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与人文学院“非遗童承——儿童非遗启蒙教育的开拓者”社会实践小分队前往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专业赋能实践,围绕非遗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壁画创作、无人机绿美航拍、国家资助政策宣传、乡村舞蹈培优六大项目开展,为隘子镇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与教育动能,展现高校师生服务基层的青春担当。

非遗启蒙,传承文化火种

以非遗文化为内核、手工活动为形式,团队选取莞草贴画、簪花、扎染为主题内容开展三期幼儿文化启蒙课程。

“莞草贴画”课程紧扣东莞沙田莞草文化,展示编织盛况与现代文创案例,结合特制工具简化“七步技法”操作,在授课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创作出岭南水乡风情的孔雀与小猫贴画。簪花课程溯源泉州蟳埔女文化,从宋代礼制讲到现代创新,授课志愿者指导孩子们合作完成立体簪花作品。扎染课堂中,从分步演示多种扎结方式到讲解染色要点,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扎染。非遗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交互,文化自信在欢快的课堂活动中注入,文化传承的种子植入心中。

心理辅导,呵护健康成长

针对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儿童,团队分层设计情绪认知主题课程。大班的词语传话游戏融入了方言转换、肢体辅助等元素,小班的游戏互动则是将基础词汇转化为特定动作,寓教于乐地实践情绪调节。授课志愿者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表达情绪,帮助幼儿在互动中建立自信,提升社交能力和抗压能力。

巧手绘墙,扮靓美丽乡村

在美育专任教师林一叶的统筹下,团队以张九龄文化为主题,分四大板块完成15米宽的墙体绘制,成果赢得过往村民称赞。团队成员分工协作,精准执行线稿勾勒、色彩填充与细节描边工序。为应对高温酷暑,团队分段错峰,利用清晨凉爽时段高效作业。设计方面,团队特意调配岭南青绿色系,与实景相呼应。于当地,壁画创作同步实现美化乡村环境与传播历史文化两大功能;于学校,这也是美育和劳育的一次综合育人实践。

政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连续两日在张九龄公园、通利桥等人流密集处设点宣传,以歌舞表演与礼品派发吸引关注,并通过宣传单发放、问卷扫码、现场答疑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国家资助政策内容与申请步骤,打通政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让教育公平理念在当地群众与团队成员心中更为深刻地认同。

舞动乡村,幼儿舞蹈培优计划

团队根据当地客家文化编排一支幼儿舞蹈,以游戏化和角色化教学方式带领孩子们感受客家文化舞蹈魅力,训练学习基础舞步、节奏感与身体协调性,并进行简单舞蹈组合编排,孩子们在教室里快乐舞蹈。

无人机航拍,记录乡村之美

清晨时分,团队技术成员操作无人机捕捉隘子镇的生态美。镜头掠过林地、田野和客家围屋,记录下村民劳作的动人剪影,生动展现绿美乡村建设成果及客家文化特色。

隘子镇之行,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百千万工程”的扎实行动,也是青年学子深入基层、锤炼本领、服务人民的重要实践。团队通过六大特色项目的精准实施,助力激活乡村文化活力,为隘子镇的文化振兴和教育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生动诠释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撰文:龚名扬 郑家琪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