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节目——“童声耀湾区 拾梦向未来”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十周年展演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作协、省少工委主办,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承办。点击回看活动直播
展演通过童声合唱、视频短片、现场访谈等形式,结合非遗、科技、体育等元素,用精彩的演绎展现了岭南童谣传唱活动开展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广东少年儿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用嘹亮的歌声呈现了岭南大地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喜迎十五运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绿美广东的生动图景。
演出童谣展现岭南优秀文化
展演共分为“古韵童游记”“新声万花筒”“童心传声机”“星辰望远镜”四大篇章。展演总导演郑一航表示,此次展演演出的歌曲,是导演组从征集到的7000余首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具备岭南特色,凸显主流价值。如《中国字·中国人》倡导“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品用通俗易懂的旋律、时尚明快的节奏和浓郁的中国风,表达对中国精神和书法文化的尊崇。《南音颂湾区》融合粤剧和饶舌唱法两种元素,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以粤剧这一湾区共同的文化符号,筑起孩子成长的共同底色。
粤剧艺术家曾小敏现场演唱了粤语歌曲《岭南之歌》,她表示,这首歌不仅唱出了岭南的韵味,更是展现出了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交融和独特的魅力。她认为童谣这一文化载体,具有传承和保护地方方言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未来希望自己能够创作、演绎更多符合当代儿童审美和精神需求的作品。
科普作家河森堡现场围绕“岭南童谣的时代意义”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表示,童谣是文化的密码,也是时代的镜子,孩子们在传唱童谣的过程中可以记住家乡的风物,可以把握文化的根脉,甚至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童谣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书本教材。
活动覆盖粤港澳大湾区8000余所中小学
据介绍,广东省有1400多万少年儿童,为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浸润作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于2015年起联合省直有关部门每年举办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始终坚持寓教于乐、守正创新,不断深化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的融合。
十年来,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共征集具有中国风格、岭南韵味、湾区特色的原创童谣作品7000余首,汇聚和培育了一大批童谣优秀词曲创作者,遴选推广了《中国字中国人》《南音颂湾区》《鸭定鹅》等280多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优秀童谣作品,组织开展童谣传唱1270余场,覆盖粤港澳大湾区8000余所中小学;搭建的线上专区“岭南童谣融媒展播平台”总点击量突破4000万次。
岭南童谣传唱活动还培养形成了由中小学教师、专业音乐人、文化艺术机构组成的创作中坚力量,发掘了一批优秀少儿演艺团体和音乐工作者,逐步构建起“省级统筹、湾区联动、全域推进”的工作格局,探索形成“家国情怀筑基—地域文化浸润—美育实践养成”的创新路径。
活动还吸引了香港、澳门学校积极参与,不仅成为了广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也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少年儿童文化交流的重要展示平台。
文字:南方+记者 汪棹桴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