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路边冒出的野生菌勿采食,当心是“致命毒菇”

广东科技头条 2025-05-26 11:25

连日来,广东多地出现雨水天气,雨后野生菌也在城市的绿化带、公园、草坪等地冒头。

5月24日到31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推出“公园里的四季——蘑菇”主题课程科普服务,聚焦毒蘑菇中毒,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

华南微生物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

华南微生物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

华南微生物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邓旺秋表示,广东雨水充沛、温度较高,已进入蘑菇生长旺季,迎来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野生蘑菇种类繁多,难以肉眼鉴别有毒品种,建议公众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着关于毒蘑菇的相关说法:“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不少人认为,可以通过颜色判断蘑菇毒性。“但实际上,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有毒的蘑菇并不一定是鲜艳的,普通人肉眼鉴毒并不靠谱。”邓旺秋说。

在具体种类方面,她介绍,在广东,导致中毒死亡人数最多的野生菌是“致命鹅膏”(俗称“致命白毒伞”),这类毒蘑菇各部分均为白色,有菌盖、菌柄、菌环和菌托,需要大众格外警惕。此外,铅绿褶菇因常在路边出现,引起中毒事件最多,而近江粉褶因与可食用菌荔枝菌相似也常被误食。

“致命鹅膏”(俗称“致命白毒伞”)。

“致命鹅膏”(俗称“致命白毒伞”)。

“进入五月以来,我们已参与鉴定了医院里的十余起野生菌中毒案例。” 邓旺秋说,误食毒蘑菇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精神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溶血、肝脏和肾脏损伤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毒素潜伏期较长,发作时先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不被重视,后续会通过胃进入到血液,再进入到肝脏肾脏,导致昏迷、多器官衰竭。”她说。

端午节即将到来,邓旺秋建议,外出时不要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应及时就医,将食用过的蘑菇图片或剩余蘑菇样品,一并带到医院,便于医生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针对性救治。

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蘑菇的辨识,提高野外安全意识,广东省微生物所发挥科普基地和团队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科普服务能力,将在六月份持续推出“公园里的四季——蘑菇”主题课程。系列活动由广州市科协技术协会主办,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办。

南方+记者 吴雅楠

编辑 刘婷婷 张鹏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