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文|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的12大任务之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重点与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满足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一度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时期。
第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从哲学层面看,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发展与保护关系看,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从认识逻辑上看,“两山”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实践逻辑上看,既来自生动实践又要指导新的实践,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话语。“绿水青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转化为群众有获得感的收益,就是既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又要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在“两山”价值转化和实现过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是重要载体,机制设计是关键,市场认可是标尺。
绿色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一时一地的发展。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源头、生产过程和终端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从源头看,要开展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融入环境保护要求。从过程看,要施行清洁生产,综合采用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更新、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等途径,降低工业、能源、交通等领域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推动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发挥标准体系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从终端看,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这是《建议》中关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安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先立后破,以“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主要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一是以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进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一体化开发;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等等。二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尤其要重视煤炭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利用,推动煤电由基础保障性电源转为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发挥传统能源的“兜底”作用。探索用煤炭而少排放乃至不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多能互补和深度融合,增强新型能源系统的调节能力和气候韧性。三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确保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这就需要推动储能、虚拟电厂和智慧能源的发展。发展清洁供暖这一民生工程,向有用热需求的居民提供适宜的室内温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在“十五五”乃至更长的一个时间周期内,存量优化是基础,加快构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把住把好增量的低碳化是达成双碳目标的首选策略。
第三,系统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绿色转型被摆到了突出位置。“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基本遵循。
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一是接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传统的污染治理解决了一种污染,又产生了另一种污染,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必须扭转。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环境保护设施网络,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唯如此,才能破解能源转型、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难题。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从优化种养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入手,建立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各类包装废弃物等的收集利用处理体系,形成处理利用一体化模式。三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工作,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难以持续。只有让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者获得回报,让美丽中国建设者有所得,才能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统一。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机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还要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不仅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还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收到预期实效。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现全面转型。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并实施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狠抓落实;企业须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将《建议》中部署的美丽中国建设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公众参与大有作为,不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拉动绿色产品生产,还需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调整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为,以绿色生活打造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发挥政策激励、约束作用,推动协同转型。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支持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创新税收机制。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等优惠政策。三是丰富金融工具。积极发展股权融资、融资租赁、信托等绿色金融工具,发展绿色保险,支持发行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四是推进价格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改革,使节能节水和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第三,创新转型,为全面转型注入新动能。一是强化基础研究。聚焦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体系,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建立产业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采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激励有志向、有能力的研发企业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打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四是培育绿色转型科技人才。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用系统工程合作,激发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
第四,安全转型,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建议》中被特别强调。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协同上游原料供应、中游关键零部件保障、下游市场稳定等重要环节,稳步推动燃料替代、生产装备更新和工艺流程再造、原材料高效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环节的衔接耦合。在社会安全稳定方面,注意化石能源转型的公平性,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确保能源安全,“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创造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极端性气候灾害、台风、地震、滑坡等防治体系建设,提高预警和应急能力,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20、21 期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