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映碧水,瓜果飘香入画来。走进电白区坡心镇排河村,沿沙琅江的休闲绿道上村民漫步闲谈,改造后的统一风格农房错落有致,农田里村民忙着打理作物……
很难想象,这个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美丽村落,几年前还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零散的落后村。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排河村锚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答卷。
从脏乱差到生态美
宜居家园展新颜
“以前村里路难走、灯不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在你看,巷道全硬化了,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傍晚在绿道散步比城里还舒服!”排河村党支部书记吴学指着景观栈道,脸上满是自豪。
改变始于科学规划。排河村率先完成村庄建设规划,投入1802.72万元划分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分区,既保留乡村韵味,又融入现代生活元素。33栋农房外立面改造后呈现淡黄色的雅致风貌,40处围墙变身“文化长廊”,展现乡村风貌。
环境整治是“破题之笔”。村里累计清理垃圾100余吨,拆除乱搭乱建30余处,整治“蜘蛛网”电线20余起,建成4座污水处理设施和5座公共厕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前夏天路过排水沟、猪圈都得捂鼻子,现在污水进管网,蚊子都少了!”村民的话道出了环境变化。如今,村里每条自然村都有专职保洁员,“门前三包”制度家喻户晓,长效管护机制让“干净整洁”成了常态。
绿美生态建设让村庄更有诗意。党员干部带头,乡贤群众跟上,1000棵苗木在村道两侧“安了家”;75户村民的庭院种上了月季、茉莉,成了“一户一景”的小花园;沙琅江沿岸的闲置地被改造成休闲栈道,傍晚时分总能看到散步的村民。图书阅览室里,农业技术书籍、儿童绘本整齐排列,免费WiFi和阅读桌椅随时待命,成了村民“充电”的好去处。
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工程,更让便利触手可及。300米巷道硬化实现“户户通”,64支治安监控织密“安全网”,篮球场排水沟、大理石栏杆修复等“微改造”,把“民生小事”办得暖人心。如今走在排河村,脚下是平路、头顶是蓝天、眼前是美景,村民说:“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心。”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产业实现大提升
“以前村民守着几分薄田‘看天吃饭’,现在土地流转了、公司办起来了,大家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吴学算起了增收账: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9.39万元。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土地里。排河村2016年起推动土地流转,将182亩连片土地整合为西瓜、石榴等百果采摘园和蔬菜基地,由强村公司统一运营。“我们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再发包给专业团队,既解决了‘散户难管理’的问题,又让村集体和村民都受益。”吴学解释道。村民每亩地年租金800元,强村公司通过规模化种植和销售,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收数万元,多元产业让集体经济“活水长流”。
治理效能的提升同样可圈可点。67名党员组成“先锋队”,在疫情防控中带头值守,在土地流转时率先签约,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0余人次。“党员干部先上,村民才会跟着干。”吴学坦言,正是这种“带头示范”,让村里的各项工作推进顺利。乡贤捐物价值1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000余人次,“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如今的排河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强村公司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工资约2万元;党群服务中心里,法律咨询、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栏前,常有村民驻足学习。“下一步,我们要把百果采摘园和沙琅江景观串起来,发展乡村旅游,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吴学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从曾经的“后进村”到如今的“示范村”,排河村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注脚。在这里,生态美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越画越精彩。
▪️快评
抓好“技术赋能”与“民心聚力”两个关键
乡村振兴的深层活力,来自本土的内生动力。对于坡心镇排河村而言,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村庄风貌与产业基础已实现跨越式提升,但要让这份向好势头持续巩固、向深发展,破解技术人才短板与村民参与不深的问题,正是接下来的关键课题。
产业要提质,技术须先行。排河村的百果采摘园、蔬菜基地已具规模,强村公司的运营让土地效益稳步提升,但要从“有产出”迈向“高品质”,离不开专业技术的加持。
当前,无论是病虫害防治的精准施策,还是新品种的试种推广,都需要更系统的技术支撑。不妨邀请农业专家定期驻村指导,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西瓜甜度提升、石榴挂果管理等具体问题“传经送宝”;同时组织村民参与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田秀才”,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乡土。当技术真正与产业结合,才能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价值。
村庄要发展,民心须凝聚。排河村的环境整治、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但部分村民“等靠要”的心态,仍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阻碍。破解这一难题,核心是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可以通过村民大会细说发展蓝图,用“巷道硬化后雨天不沾泥”“家门口就业能顾家”等看得见的变化,讲清“村庄发展与自家日子”的紧密关联;建立积分奖励机制,对主动参与绿美生态建设、维护公共设施的村民,在集体福利分配、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让“多干多得、实干有获”的导向深入人心。当村民真切感受到“村子变美、收入增加”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自然会主动扛起责任,形成“人人为排河、排河为人人”的生动局面。
从岭南风貌的农房到瓜果飘香的田园,排河村的振兴成果已初见雏形。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靠技术扎根乡土、靠民心凝聚合力。唯有让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让村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排河村才能在“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中,绘就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乡村新图景。
撰文:苏斯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