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封面 | 一尾绿鳍马面鲀的千里冷链之旅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8-21 09:24

8月16日中午,为期三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正式结束。随着一声声鞭炮声在南澳县云澳渔港炸响,阵阵船笛声回荡在渔港上空,600多艘渔船相继启动,开启新一轮的耕海牧渔。渔船上,渔具、渔网等各类作业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渔民们怀着对大海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提前几日为渔船加油备冰,等待出海后一批批海鲜新鲜上“网”,最大程度保证海鲜的新鲜度。

追寻“海鲜自由”的背后,是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耕海图强的发展雄心。该县从渔船捕捞走向海水养殖,走全方位护海、耕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蓄满能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水产品总量78445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3435吨,海水养殖产量54410吨,淡水养殖产量600吨。

机器挂冰后的马面鲀便于包装运输。 受访者供图

机器挂冰后的马面鲀便于包装运输。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南澳坚持“工业不上岛”理念,立足渔业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向海图强。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读南澳海岸渔港,从一尾绿鳍马面鲀的千里冷链之旅,探寻南澳“蓝色经济”新路径。

从海洋牧场到千里之外餐桌

这是一尾从南澳的云澳渔港“走”向重庆人餐桌的绿鳍马面鲀:12月被投放到深水网箱中养殖,次年6月便成长为商品鱼被捞出,经过放血、剥皮、清洗、覆冰、运输等一系列工序,成为西南麻辣火锅中的一抹鲜甜。它的旅程,是一场与“新鲜”的赛跑,是南澳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成果最直观的呈现。

清晨,汕头云澳镇附近海域,南澳县裕海海产有限公司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迎来收获时刻。工人们熟练地收起渔网,一尾尾绿鳍马面鲀在网中翻滚跳跃,银色鱼皮在阳光下闪着光辉。

过磅后,这些绿鳍马面鲀便“走”向了全国各地。一部分在潮汕本地的鱼市被新鲜售卖;一部分被送上冷链车,覆冰后运往珠三角城市,3到4小时即可抵达;而大部分则被送至南澳绿鳍马面鲀加工冷链基地,经过精深加工后,最终跃上西南地区的餐桌。

走进南澳绿鳍马面鲀加工冷链基地,腥咸的海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正熟练地为马面鲀去皮、清洗,随即覆冰,再按不同克重分类、装箱、保鲜,最后由冷链物流直送仓库。

加工厂工人正在给马面鲀剥皮。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加工厂工人正在给马面鲀剥皮。  南方+ 陈斐仪 拍摄

南澳县裕海海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绪茂告诉记者,该基地占地1000平方米,由原料与成品仓库、海产品分割修整、速冻、内外包装4个功能区组成,于今年5月启动生产调试。按现有设备配置,工厂日处理能力可达5吨。

“移动牧场”助力深海养殖

据李绪茂介绍,“森海先锋”号是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型养殖工船,总长224.9米、型宽32.2米、型深18.5米,拥有7个大型养殖舱,养殖水体8万立方米。该船作为全球首艘远洋游弋式通海型无限航区养殖工船,采用“船载舱养、陆海接力、游弋转场、立体养殖、智能工厂化”五大特色养殖模式。

养殖工船无疑弥补了深海养殖的部分缺陷。“传统海洋养殖场所是固定的,因此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赤潮、台风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都可能造成损失。”李绪茂指出,工船养殖可以有效避开台风、赤潮、病虫害等传统养殖业面临的重大灾害,精准定位最适宜养殖品种生长的水域环境。

转场养殖也十分适合提高绿鳍马面鲀的产量。李绪茂向记者介绍,绿鳍马面鲀一般采用“南北互养”模式,在北方和南方海域各拥有一个收获季。工船养殖能通过养殖舱室内外水体自由交换,寻找合适的水温,营造优质养殖环境,让养殖鱼类在更接近自然的条件下生长,扩大养殖规模。“这样单南方就能将产品做到全年供应。”

渔民在深水网箱投喂马面魨。 受访者供图

渔民在深水网箱投喂马面魨。  受访者供图

“工船目前在山东上苗,预计11月初即可收获商品鱼,养殖时间上缩短了两个月左右。”李绪茂表示,此次养殖工船预计产量可达600吨,产值约4200万元。

8月19日,南澳县裕海海产有限公司申请的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创新技术项目《绿鳍马面鲀(剥皮鱼)养殖技术体系开发》通过专家初审会初审。李绪茂表示,不仅对自养殖的绿鳍马面鲀进行初级加工,同时还收购其他农户的产品,并开展养殖技术分享活动,示范带动绿鳍马面鲀养殖,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联农带农积极效应。

据悉,南澳县裕海海产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通过联农带农(南方5户、北方6户,共11户)推动规模化养殖,已经投产鱼苗共750万尾,产量800吨、产值5600万元。

“风电牧场”升级养海富海新模式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入推进,南澳渔业早已告别粗放低效的传统生产模式,以科技为引,迈向集约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转型的成效,正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数据和前沿项目得到印证。

南澳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渔业管理股股长李嘉祺告诉记者,目前南澳县共有7家公司在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相关工作,其中5家已开展生产工作。

截至今年7月,南澳县已累计建成网箱140口(标准箱),其中重力式网箱69口(标准箱),主要养殖鮸鱼、马面鲀、章红鱼等,另外配套鱼苗标粗网箱71口。今年上半年,全县深水网箱养殖产量约82吨,产值约490万元。

在夯实深海网箱养殖基础的同时,南澳更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投向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新模式。其中,国内首个风机直供绿电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大唐汕头“盛唐一号”已抵达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场水域,将于近期正式投产。

“盛唐一号”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空间和功能融合。 受访者供图

“盛唐一号”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空间和功能融合。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该养殖平台采用可迁移式吸力桩基础,网箱采用大型抗风浪固定桁架式结构,平台建成后养殖水体大于1.2万立方米,集成了饲料存储与自动投放、活鱼捕捞、网衣清洗、渔场监控以及野生杂鱼诱捕等多项功能。通过立体式开发,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空间和功能上的耦合,为地方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斐仪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肖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