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城盛夏,绿意盎然。从银湖山麓远眺,罗湖新质科技大厦一期(暂定名)破土动工,深汕高铁罗湖北站枢纽即将开建,新材料产业大厦、恒力科技大厦等现代化产业空间错落生长,清水河数字新城雏形初显。而位于该新城核心区的罗湖玉龙填埋场环境修复工程,自 2024 年 7 月开工以来便备受关注。
这座早年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正实施全国体量最大、全量开挖搬迁治理工程,计划完成逾 410 万吨陈腐垃圾治理,开挖堆体可填满 1000 个国际竞赛游泳池,相当于再造五分之一个杭州西湖。未来修复开发后,这里将布局研发、中试等产业链,打造数字产业聚集的智创高地。
“顶格” 标准应对多重挑战
玉龙填埋场背靠银湖山公园、面向红岗公园,与原玉龙新村棚改用地相连,是清水河数字新城核心拓展区。无人机视角下,巨大绿色天幕覆盖 11.69 万平方米作业区,这是国内最大天幕系统,最大跨度 280 米,配备除臭喷淋系统,可降尘除臭、阻隔视觉、防可燃气体聚集。天幕下,挖掘机、铲车全力作业,工人为平整山体覆盖防渗薄膜;装配隔音屏障的道路上,运输车辆每日 500-600 车次,将垃圾及末端产物分类运往筛分车间、环境园等。项目日开挖 6000 立方米、筛分 5000 吨,垃圾经分类处理:渣土、合格污泥外运,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污泥掺烧,生活垃圾筛分后轻质物焚烧、腐殖土填埋、无机骨料再利用,库底污染土经稳定化处理达标后外运。
这座 1983 年启用、1997 年停用、2005 年底封场的填埋场,治理总量达 255.15 万立方米,且三面环山,地形高差 70 米,最大开挖深度约 52.4 米,毗邻市中心、周边居民多,施工要求极高。项目人士表示,因工程规模大、差异显著、情况特殊,需以行业顶尖技术与方案、“顶格” 标准建设。
科技 “绣花” 实现智慧管控
该环境修复工程总投资 21.7 亿元,罗湖区将其作为 “1 号工程” 推进,提前开展场地调查,组建院士领衔的顶尖专家团队。项目首次系统化采用 “快速好氧预处理 + 天幕遮蔽开挖 + 多维复合除臭 + 筛分资源化利用” 工艺路线,涵盖垃圾堆体开挖、筛分处置、渗滤液处理等多环节。
工作人员比喻,传统封场如贴 “创可贴”,好氧预处理则是 “清创消炎”。通过向堆体注气排气,激活好氧微生物,加速有机物降解与堆体稳定,预处理周期 7-15 天,填埋气经 “化学洗涤 + 生物除臭” 达标排放,之后分层分区开挖,保障雨污分流与边坡支护安全。
渗滤液处理是关键环节,库区 18 座渗滤液抽排井将渗滤液集中至调节池,再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下坪二厂净化;其他液体废弃物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或回灌。项目还以 “数字孪生” 构建智慧管控系统,涵盖环境、边坡稳定等六个子系统,对 “气、水、声、土” 数字化管理,提升施工安全与环保水平。
为减少对周边影响,项目采用多维除臭技术,加之天幕、堆体薄膜、车流隔音屏及全密闭车间(墙体内置岩棉吸声材料),记者在现场未闻到明显异味,噪声也得到有效控制。
“三生融合” 打造发展新样本
罗湖正探索超大型城市高密度建成区 “生态保护 + 高质量发展” 新路径,玉龙项目是重要实践,旨在将 “环境负资产” 转为 “生态正资产”,打造全国首个中心城区 “环境治理 + 开发建设 + 产城融合 + 创新引领” 样本。
2003 年来深、曾在玉龙新村居住多年的叶先生表示,大家都期待玉龙片区的新发展。近年来,罗湖弘扬 “先锋精神”,锚定 “三力三区” 创建,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将玉龙项目列为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重点项目,彻底解决污染与安全隐患,实现土地 “宝地宝用”。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强调,要以高度责任感守牢安全底线,将项目打造成全国标杆。
项目自 2024 年 6 月开工稳步推进,2024 年底预计完成 60% 工程进度,2026 年底完工达土地出让条件,届时将形成约 30 公顷集中连片用地,成为深圳中心区政府持有的最大连片产业净地。
2023 年,罗湖区已联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玉龙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征集前沿规划方案。该片区定位 “山水云台 数创智谷”,落实深圳 “20+8” 产业集群部署,初步规划开发超百万平方米,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超 150 亿元,布局研发、中试等产业链,打造数字产业智创高地与生态绿谷,为罗湖产业升级及深圳发展战略提供空间与资源支撑。
南方+记者 曾南希
通讯员 赵新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