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从香港学运先锋到南粤地下党脊梁|我父辈的抗战故事

2025-08-08 10:06

05:50

(钟明:从香港学运先锋到南粤地下党脊梁,时长共5分50秒)

钟明:从香港学运先锋到南粤地下党脊梁

“他总说,青年人的血性要用在正道上。”钟明之子钟建民向我们摄制组讲述。

钟明

钟明

1919年,钟明出生在广东惠阳一个开明家庭。父母讲述的岳飞精忠报国故事,历史老师所讲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少年立志,投身抗日洪流

12岁那年,钟明被送往香港叔父家读书。在香港英皇书院求学时,他课外阅读大量鲁迅的小说杂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深刻领悟到要救中国,必须动员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惊雷已震动全国。

钟明与志同道合者秘密成立“晨钟社”,表面切磋武艺,实则研讨《八一宣言》,成员从油麻地纱厂的童工到英皇学院的进步学生,逐渐发展成香港青年抗日救亡的核心力量,在校园里传阅鲁迅的《呐喊》、邹韬奋的《大众生活》,甚至冒险组织学生讨论《共产党宣言》。

“学赈会就是我们的前线”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香港大学组织发起香港学生赈济会,钟明介绍团结在身边的学生加入,成为群众公认的创始人之一和核心组织者。

“我们愿做先锋!”短短一个月,他串联24所中学,发起全港学生募捐。在中共香港党组织的影响和支持下,学生会成为香港青年爱国主义大觉醒的抗日救国学生联合会,开展了一系列如揭露日本侵略暴行、宣传前线将士英勇事迹、传播团结抗战方针、介绍共产党统一战线主张等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父亲总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揣着笔记本走街串巷。”钟建民告诉我们,据母亲生前回忆,父亲曾扮成报童混进码头,把《救国时报》塞进水手衣兜;也曾在茶楼“偶遇”日本商人,用粤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激怒对方,借机偷走对方皮包里的军事情报。

1939年,钟明作为香港代表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1946年后,他任中共广州市地下党总特派员(市委书记),挑起了领导地下党对敌斗争的重任。他组建了广州“地下学联”,并以此为依托,深入工农群众。

在中共香港工委领导下,父亲主导的学赈会发展出“工协”“教协”等五个秘密组织,成员超2000人。他们缝制棉袄藏匿药品,用粤剧唱词传递情报,甚至把抗日传单印在月饼包装纸上。“父亲说,要让全香港都知道:中国不会亡!”

“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父亲以大华保险公司总经理身份为掩护,在维新横巷6号建立市委秘密机关。为传递重要情报,钟明曾扮成卖报小贩,在沙面租界与苏联领事馆密谈;为保护广州的供电系统,他通过‘工协’成员打入广州发电厂,提前破坏国民党炸毁电厂的计划。”钟建民回忆,父亲深知情报的重要性,常说“情报比生命重要”,在隐秘战线上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功勋。

“他始终挺直脊梁”

“父亲留给我的,不是房子车子,是骨头里的硬气。”钟建民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钟明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

钟建民说,父亲为人正派,不搞“小圈子”、不找“靠山”,保持正常的同志、战友、上下级关系。他反对干部队伍“埋堆”“跟人”的风气,父亲引用诸葛亮的话告诫我们要“不卑不亢,不骄不谄”,靠自己的德才取得组织和群众信任。

在生活中,钟明不但“学而不厌”,而且“诲人不倦”。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但他仍然坚持“老有所学”,与时俱进,所以在关协和关工委开会时,他仍然见解新颖,使人得益不浅。

在离休前夕,画家关山月赠送一幅“梅花画”给他,寓意他为党的事业不惧挫折、不计名位,做人有梅花“傲霜雪”“不争春”的高尚品格。

“我这一生,不求青史留名,共产党员的脊梁,是弯下腰为百姓做事,挺直脊梁为真理献身。”这恰恰也是钟明一生的真实写照,钟建民说道,正如父亲在回忆录末页所写:“只愿做一粒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或许,就是对“父辈的抗战精神”最好的注解。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坐在钟建民家中,看他翻出老照片,触摸他父亲留在历史褶皱里的温度:“看,这是父亲扮报童时的样子……”

那些被战火撕裂的岁月,那些用生命守护的信仰,早已化作珠江畔的木棉花,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生生不息。

文字 | 陈冰青

摄制 | 陈冰青 李冉 刘家业

包装 | 李冉 陈冰青 莫群 李晓霞 周丽娜

实习生 | 丁陆薇 陈柏言 林依晴 张友坤

联合出品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南方杂志社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编辑 周丽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