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石岗村,千亩林地里,杉木与黑木相思新苗正迎着晨光拔节生长。这片由清新区打造的国家储备林创新示范基地,不仅是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更藏着破解“林地沉睡”困局的钥匙,是清新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林业发展动力的生动实践。
在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清远市清新区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作为全省首个以县级国有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国储林项目,清新区用三年多时间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林农受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经营流转提供了鲜活样本。
高位统筹:一办三专班把好改革“总舵向”
清新区把国家储备林建设当成“书记工程”“区长项目”,一上来就亮出“顶格配置”:区长亲自挂帅当组长,区直十多个部门“一把手”掌舵,抽调林业、财政、法律、档案、基层治理等精兵强将,组建“一办三专班”。
“一办”是项目办,负责把省市政策翻译成接地气的“清新话”,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三专班”分别是林地评估专班、合同法务专班、资金监管专班,像三把钥匙开同一把锁。
林地评估专班背着RTK测量仪上山,把每宗地的四至、树种、蓄积量一次性测准、上图、入库,避免“二次丈量”引发纠纷;合同法务专班把“法言法语”变成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逐条解释流转年限、递增机制、抵押条款,现场答疑、现场签字、现场按红指印;资金监管专班把财政、银行、国企、镇村四级账户串进同一条“银企直联”通道,群众手机一点就能看到租金到账短信,“钱从哪来、到哪去、啥时候到”一目了然。
清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办三专班’工作机制是我们推进国储林项目的核心引擎,更是深化林权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专业分工、协同作战,确保国储林政策精准落地、资源高效配置,充分保障林农利益。”
有了“一办三专班”,项目推进像一条闭合的流水线——上游是政策、资金、技术,下游是千家万户林农,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有人第一时间补位,确保国家储备林这艘大船不偏航、不停航。
根据辖区森林资源禀赋情况,清新区确定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范围主要在龙颈镇,主要围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林下经济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开展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12.59亿元,其中自筹资金2.59亿元,贷款10亿元。2022年3月项目正式通过省林业局备案批复,同年12月底获得银行贷款授信4亿元,2023年1月正式落地建设。
多元破题:让青山得绿、林农得利、资本有感
国储林要落地,第一道关口就是“把林子从千家万户集中到一张合同上”。清新没有硬推蛮干,而是把“大道理”算成“小账本”,把“一家一户”讲成“一镇一村”。
宣传开路,把政策讲到心坎里。龙颈镇圩日,镇干部支起“国储林宣传小摊”,向群众耐心讲解,原来每亩15—20元/年,现在55—60元/年,并每5年递增一次租金,“20块钱一块肉,60块钱一袋米”的对比,让围观的林农一下子听懂了实惠。
一位现场咨询的林农高兴地说:“租金涨了,林子有人管,我们还能出去打工,这政策实实在在让我们受益,我们肯定支持!”这正是工作人员着力传达的政策效果——通过林权流转,不仅实现林地增值,还能解放劳动力,使林农获得“流转获租金、打工挣薪金、经营得现金”的多重收益。
围绕“林地流转、土地收储、市场走向、合作方式”等群众关切,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委会和自然村,通过村民大会、圩日摆摊、入户讲解、发放宣传册、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持续宣讲国家储备林政策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基层支持,广泛凝聚发展共识。
林地流转最怕权属交叉、界址不清。清新区以龙颈镇为试点,探索出一条“属地管理+分类推进”的林地流转新路径。镇党委、政府实行班子成员分片包点制度,每周召开碰头会部署工作,及时解决收储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村委会、村小组干部主动下沉一线,通过“村会村开”等形式扩大政策知晓面,形成了“镇主导、村协同、户参与”的工作格局。
清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始终把林农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提高流转租金、建立递增机制,让林农真正享受到生态红利和林权改革成果。林权改革是激活农村林业资源的关键举措,我们鼓励广大林农积极参与林地流转,支持规模化经营,共同分享林业发展红利。”
项目启动之初,最大的拦路虎是“钱”。清新区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破解县级国企融资难题,把“财政、银行、国企、担保”四方拉到一张谈判桌上——
财政端,2023—2024年先后争取到9000万元省级专项债券,用作收储启动资金;银行端,区公共资产管理中心把区内经营良好的广东清新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清远市清新区德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国企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帮助德恒农投公司拿下AA信用评级;国企端,清新龙云产业转移工业园投资有限公司先拿出持有农商银行的3660万元股权作“首笔抵押”,后续再滚动注入不动产,实现“边建设、边增信、边提款”。
如今,首笔1000万元贷款已到账,后续资金“随用随提”,彻底打消了“林子还没种下去,资金链先断了”的顾虑。
融合共生:打造“国储林+”绿色产业综合体
自开展清新区国储林项目以来,清新区根据《清远市清新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一期)建设计划》,已签订3.2万亩的林木收储合同;并完成用材林种植工程项目第一、二、三、四批次共计约2.72万亩林地的造林抚育工作。
国储林不仅是“栽树”,更是“育人、兴业、富镇”。清新区跳出“就林说林”的传统思维,把一片林子做成一条链、一张网、一个综合体。
为凸显国储林建设成效,清新区在龙颈镇石岗村以清新区特有的自然山水资源为基础,打造集“国储林展览展示、森林观光、研学教育、苗木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创新示范基地。
示范点建设总面积达1039.08亩,其中造林模块通过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的方式,栽植杉木、黑木相思、红锥、青冈、闽楠等国家储备林划定树种(树种组)。在基础建设方面,目前正在开展道路平整、开挖排水渠、边坡绿化以及两个绿化停车场建设等工作。
如今,龙颈镇石岗村的国家储备林创新示范基地初具规模,杉木、黑木相思、红锥等树种错落有致地生长着。道路平整、排水渠畅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里不仅是“国储林展览展示、森林观光”的生态打卡地,更成为“研学教育、苗木培育”的绿色产业平台。
清新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国储林+’发展模式,推动林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并将国储林建设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绿色清新生态建设、省级生态林人工更新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储林于山、藏富于民、增绿于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储备林建设贡献更多‘清新经验’。”
文图:南方+记者 黄剑琴 贺欢 通讯员 高世烨 卢俊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