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打造大湾区“蓝色粮仓”,阳江有多拼?

作者 张嘉元 2025-08-18 09:00

“现在开渔!”8月16日12时,随着开渔令响起,3400多艘渔船从阳江市闸坡渔港鸣笛启航,结束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开启新一轮耕海征程。

从“渔船捕捞”到“牧海耕渔”,海洋经济已成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生产总值由2021年413.9亿元跃升至2024年495.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4%,占全市GDP比重30.4%。

作为“中国南海渔都”,阳江如何用活海洋资源禀赋,擦亮“阳江海鲜”品牌,破浪闯出一条向海而兴的蓝色发展之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蓝色粮仓”?

拼速度!

从渔船到香港餐桌的“极速4小时”

作为“千帆竞发”的“发令枪”,开渔令不仅为广东带来了“海鲜自由”,粤港两地的“鲜味通道”也再次热闹了起来。

8月17日下午,闸坡码头上演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鲜味接力”。接驳船刚靠岸,工人们立即以流水线般的默契传递着一箱箱海鲜。满载渔获的货车来到承风水产品公司后,分拣车间的工人们熟练地将鱼分拣装进保温箱中,加冰、封箱一气呵成,随后整齐码放到冷链专车上。

得益于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及智慧海关通关政策的便利,最快4小时,这些海鲜就能现身香港鱼市。据海关统计,目前内地供港冰鲜海捕水产品中,每10箱就有8箱来自阳江。

如何保障“阳江海鲜”以最快速度抵港?阳江海关专门开通了“鲜活易腐农食产品绿色通道”,指导企业建立供港水生动物中转场,对拼车供港水生动物实行“集约化”监管,减少海捕鲜活水产的上岸等待时间。

这条“海鲜快线”以“出水即锁鲜”的标准,完成从码头到餐桌的鲜活接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供港水产品品类主要包括鲜冷立鱼、长简鱿、文蛤等冰鲜水产品和南美白对虾、鳗鱼等活水生动物,总量达7936.6吨,货值3.5亿元。

拼功率!

打造更大的船到远海“寻宝”

当前,阳江市在册海洋捕捞渔船共3400多艘,功率约35万千瓦,海洋捕捞能力和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其中,拥有钢质渔船850多艘,功率约25.5万千瓦,是广东省钢质渔船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海洋捕捞产量多年来居全省前列。

在“软件”方面,阳江深海作业的渔船普遍应用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先进助渔导航设备,为发展远洋捕捞保驾护航。强大的远洋捕捞能力,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美味,也让阳江的渔民富了起来。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阳西县织篢镇鸡乸朗村曾是一条半渔半农自然村,村民林进栈、林织兄弟二人坚信,只有乘船走向大海深处,才能带领村民致富。他们牵头与村民合资买了第一艘大马力旧船,前往远海捕探寻更丰饶的“宝藏”。

2005年,林氏兄弟创办了集海洋捕捞、加工销售、后勤服务于一体的顺欣海洋渔业公司,建立起公司与渔民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经营联合体,现在该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打造更大的船,去更远的海域,捕捞经济价值更高的鱼,这是我们的梦想!”林氏兄弟曾经的豪言壮语,如今已成为现实。鸡乸朗村目前有渔船111艘,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被誉为全省最富的渔村之一。

拼规模!

迈向深水区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

作为广东的海洋大市,阳江海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拥有8319.87平方公里可开发海域、504.35公里海岸(岛)线、122个海岛和52公里可开发港口码头岸线。

立足如此资源禀赋,近年来,阳江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市民们在休渔期,也能吃上新鲜的“阳江海鲜”。2024年,阳江水产养殖面积为3.97万公顷,产量92.46万吨,并建成了以对虾、牡蛎、罗非鱼、海水优质鱼、泥蚶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

阳江的水产养殖并未止步于浅水区,海洋牧场正从近岸、港湾、滩涂逐步走向深海,成为广东省深海网箱养殖核心优势区。目前,阳江已建成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955个,深水网箱数量和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二。

在位于东平镇的大镬岛深海网箱养殖基地,200个巨大的圆环平稳漂浮在蓝色的海面上,它们都成功通过了台风“韦帕”过境的“考验”。阳江市水产学会理事长杨华健告诉笔者,该基地所用的重力式深水网箱,一般可适应台风14级、波高7米、流速1.5米/秒的海洋生存工况。

当下,阳江现代渔业已进入跨越发展阶段,正全力打造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其中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也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正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

拼硬件!

两大“海上巨无霸”迈向智能化养殖

阳江位于南海之滨,每隔一段时间,就可能遭遇对网箱养殖影响较大的台风。面对一次次的挑战,阳江积极探索养殖海工装备创新升级之路,逐渐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渔业模式。

7月11日开工建造的“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实现了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从无到有的重要转变。该平台采用钢质半潜桁架式结构,配备四角锚泊定位系统,由一个6万立方水体的主养殖平台和30个重力式网箱构成,可抵御17级以上台风,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抗风浪能力差的缺点,将现有近海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

该平台还搭载了自动投喂、捕捞设施,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设备,并引入太阳能发电系统,为海水养殖提供澎湃的绿色动力。

8月13日启动建设的“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为阳江桁架类养殖平台再添一员“猛将”。该创新园将建设长82米、宽36米、高21.5米、型深15米的大型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包围养殖水体约4.4万立方米,实现渔业养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项目一期预计2026年4月正式投产,养殖量达1700吨,年产值近5000万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2.5亿元。

要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除了要在装备研发上不断创新,海上防护基础设施也必不可少。

阳江将打造全国首创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开拓从根本上改变海水养殖“看天吃饭”局面的创新型养殖模式。

杨华健认为,这是未来海洋牧场发展的大势所趋,由海上防护基础设施、工业化养殖系统和陆基支持系统构成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可以有效抗风、削浪、控流,为更多的养殖企业和渔民“遮风挡雨”。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采用大规模养殖技术加现有的重力式网箱技术,实施工业化、规模化养殖生产,投产后养殖量预计五年达到25万吨,每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手记

以“蓝色粮仓”破浪之道

书“耕海牧渔”时代新篇

南海之滨,千帆竞发。

透过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开渔盛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南海渔都”阳江的硬核实力——全国80%的供港冰鲜海鲜从这里出发,955座抗风浪深水网箱在波涛中巍然矗立,两大“海上巨无霸”正改写传统渔业版图。

这座滨海城市将“靠海吃海”的古老智慧升华为“科技兴海”的发展新范式,其探索远不止于产量与产值的突破,更蕴含着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阳江已构建起一套精密的海产品供应体系,四小时直达香港的“海鲜快线”,本质是一场供应链的重构——分拣环节的分秒必争、冷链物流的温控技术、海关的“绿色通道”,体现了阳江发展海洋产业内在的工业化思维、科技赋能和制度创新。这种全链条协同,让“阳江海鲜”从普通水产品升级为标准化商品,其价值提升路径值得许多沿海地区参考。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辽阔的深蓝,会发现阳江经略海洋的“野心”远不止于此。955个深水网箱和两大“海上巨无霸”,正在改写渔业生产的空间逻辑。传统近海养殖受限于环境承载力,而深远海装备化养殖开辟了新空间。“明渔一号”的风渔融合设计,更实现了能源与食物的协同生产。这种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的探索,为缓解陆域生态压力提供了可行方案,其意义已超越渔业本身。

阳江这座“蓝色粮仓”的崛起,不仅关乎一城一地的产业发展,更是广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微观写照。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传统渔业现代化转型的无限可能。从阳江实践中可见,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单一产业到生态协同、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的深刻转变。

当下,阳江等沿海城市正破浪前行,它们的故事,将重新定义“耕海牧渔”的现代内涵。

█一线实践

“国企+民企”合作养殖首批渔获满舱

在创新养殖海工装备的同时,阳江还积极探索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合作养殖新范式。

2024年,阳江市牧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国企优势,建设一批重力式网箱,与民营企业阳江海纳水产有限公司开展阳江首次“国企+民企”深水网箱养殖合作。2024年下半年以来,合作项目共投放鱼苗550万尾。

近日,该合作项目首批渔获满舱,通过环环相扣的运输链条,畅销粤港澳大湾区,预计今年产量达2200吨,产值超7000万元。这次合作发挥了国企的政策和资金优势,以及民企的装备、技术和渠道优势,为阳江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海洋牧场建设涉及用海、种业、装备、养殖、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市一级开发平台可以有效整合产业链,打通海洋牧场建设的难点、堵点,为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更完备的养殖配套服务。”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教授、阳江市牧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叶锦韶如是评价。

策划:杨世华

统筹:黄韬炜

撰文:张嘉元

图片:钟志辉 任浩沿 梁文栋 谢兆威 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 魏楠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