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打好“真相保卫战”

南方评论 2025-09-15 11:51

文 | 吴三川

两则和婚姻有关的网络闹剧,最近都被一纸通报戳穿——

一则是5人策划“低俗求婚”剧本,在网络空间起哄闹事,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另一则是一对情侣自导自演“女子远嫁贫民窟求助回国”,博人眼球,骗取网友同情。

恰逢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不禁要问:虚假摆拍,何以成了造谣“重灾区”?当真相被肆意操弄,拿什么来守护网络净土?

(一)

虚假摆拍不治,难言网络信息安全。

上述两例就很典型。看动机,都是为了带货、谋取利益;看内容,都是炒作当下社会热点;看影响,都在挑战公序良俗,欺骗公众感情。归根到底,虚假摆拍都“一个德性”: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是发力点。

比方说,拿特定群体大做文章。“女骑手送餐车被盗深夜崩溃大哭”“外卖骑手与顾客吵架砸外卖”“网约车司机为养家深夜跑车猝死”……新就业形态群体+冲突化叙事+绑架公众情绪,似乎成了摆拍视频的“流量密码”。原因不难想见:外卖小哥等大多数是弱势群体,社会触角深,公众认知度高,利于炮制苦情戏码,制造群体对立。

若是任其泛滥,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普通受众易产生“首因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公众接受信息存在“先入为主”倾向,一旦通过摆拍视频形成既定认知,再想要去扭转,就要付出很大成本。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原因就在于此。

对被消费群体易产生“污名效应”。为了戳中情绪“引爆点”,迎合“吃瓜”心态,一些自媒体对个别“现实原型”添油加醋,大肆虚构故事情节,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对整个群体的污名。这种“躺着也中枪”的隐性伤害,又会进一步加剧刻板印象。

对全社会易产生“狼来了效应”。虚假摆拍更具杀伤力的,是对社会共识的撕裂,对信任体系的破坏。“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人们一次次发现被撩拨和利用,“宁可信其有”、条件反射式怀疑,就可能变成一种自我保护,真实的求助可能反被误伤和挤压。

低俗求婚视频截图

低俗求婚视频截图

(二)

对自媒体而言,还可能引发“破窗效应”。

畸形的流量生意,若是总能“以小博大”,难免形成负面激励。但话又说回来,人的注意力总是有限的,一旦如出一辙的剧本抬高了共情的阈值,甚至引发某些受众的“审丑疲劳”,下限便越秀越低,剧情便越编越离谱,劣币驱逐良币便愈演愈烈。

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

同样是婚恋话题,如果说过去的虚假摆拍多聚焦于家长里短,如相亲催婚、第三者插足、婆媳矛盾等,主打的就是一个鸡飞狗跳,“远嫁贫民窟求助回国”则堪称进阶版。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素实在太多”。有“远嫁贫民窟”的猎奇,有“护照被收”的曲折,有“跨国救援”的“正义”……几乎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参照“流量公式”而设。更不必说,在技术上,AI生成让真伪更加难辨,造假门槛明显降低,大有专业化、团队化、做戏做全套之势。

据南方都市报调查,连教人“暴力起号”,也成了一桩明码标价的买卖。如果要复制“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这类“爆款”,可以购买相关课程,内含AI提示词参考手册,甚至教授如何规避平台规则风险,价格8至70元不等。

某种程度上,这形成了扭曲的商业闭环:当虚假摆拍成为“起号捷径”,当“暴力起号”成为“变现利器”,当售卖课程变得有利可图,助长恶性竞争,最终承担这一切的,只会是整个社会。

“女子远嫁贫民窟求助回国”视频截图

“女子远嫁贫民窟求助回国”视频截图

(三)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容忍恶意的谎言,尤其当它还常常假以正义之名。

虚假摆拍和网络谣言等网络乱象一样,应立足网络安全的战略角度,树立系统思维,加强多方协作,打好“真相保卫战”。

摆拍并非无伤大雅,别在法律边缘试探。

针对虚假摆拍,治安管理处罚法、广告法、民法典、刑法都设置了具体条款,相关部门多次严厉打击,但威慑力仍显不足,仍有不少人顶风作案。这其中既有法律本身的困境,多位业内人士都提到,如果虚假摆拍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多数情况下仅仅给予行政处罚,其定性存在模糊地带;也有执法环节的梗阻,比如拍摄地和发布地的监管标准不统一,造成打击力度受限。

一个重要的契机是,9月8日,网络安全法修正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此次修改重点之一,就是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加强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有机衔接。

网络平台“守土有责”,不能只是做做样子。

“低俗求婚”剧本被相关部门跟进调查,起因是群众举报。那么问题来了,群众有能力发现猫腻,平台为什么就不能及时核查?摆拍视频的流量噌噌往上涨,难道不是更容易被监测到?况且很多时候,没有算法推荐的加持,视频未必能火。微妙的是,“远嫁贫民窟”的摆拍其实标注了“虚构剧情”,但运营者又在评论区中有意引导,让不少人误以为是事实。从审核管理,到技术识别,从流量分配,再到响应处置,值得反思改进。

小红书被约谈警告,就是一记警钟。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中,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暴露出网络平台的短视。同时,如何治理跨平台炒作,进行有力有效的惩戒,考验监管智慧。

流量不是“硬通货”,但真善美一直是。

自媒体有发声的自由,但“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对普通人而言,苛求一眼识假并不现实,但原则性问题不能含糊。要知道,哪怕是纯属虚构的影视作品,也不是天马行空、散漫无边的,同样要讲三观,尊重世道人心。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穿透事实迷雾,要靠每一双雪亮的眼睛,无数正道的光。

鲁迅先生曾说,“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给别人制造“流量陷阱”,只怕自己也深陷泥潭。当众人都能多一份理性判断,少一些盲目围观,真实的力量便能击穿一切,走向清朗。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