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光芒永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8月28日,“抗战精神 不朽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在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旁罗浮洞天会议中心举行。
该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
东江纵队老战士合唱团与博罗县教师合唱团合唱《东江纵队之歌》。
东江纵队老战士合唱团与博罗县教师合唱团合唱《东江纵队之歌》。
活动分为《国家蒙难》《众志成城》《中流砥柱》《复兴使命》四个篇章。东江纵队艰苦卓绝的游击抗争、华侨赤子慷慨解囊、盟友并肩作战的情谊……一个个浸润着血泪与信仰的故事,让那段峥嵘岁月鲜活重现。观众们在热泪与掌声中感受到,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精神洗礼。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宣讲《薪火相传》。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宣讲《薪火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宣讲现场,一封1939年余铁夫烈士写给母亲的家书令人动容,“忠孝不能双全”,是他舍身报国的心声。抗战期间,广东共有150万人应征入伍,22万将士长眠战场,这背后凝聚着广东人民深沉的家国情怀。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的讲解员讲述了十九路军浴血奋战的悲壮事迹。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在活动现场再次唱响,冼星海在窑洞油灯下谱写出的旋律,曾鼓舞无数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
《文化名人大营救》宣讲现场。
《文化名人大营救》宣讲现场。
全民族众志成城,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东江纵队女战士李淑桓将7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自己也英勇牺牲;“八百壮士”谢晋元的铁血传奇,成为梅州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丰碑。抗日烽火中,广大华侨也踊跃支援,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发展到500余人,仅美国广东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回国参战,侨汇更超过95亿元。他们用赤诚与行动,诠释了“根在华夏”的铮铮誓言。
广东省话剧院演员宣讲《英雄母亲李淑桓》。
广东省话剧院演员宣讲《英雄母亲李淑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宣讲中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800余人安全脱险,彰显了党的组织力与凝聚力。东江纵队的百花洞伏击战、西海大捷等经典战例,也展现了南粤儿女以少胜多、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宣讲还讲到一个跨越国界的故事:在东江纵队纪念馆,一位美国飞行员的后代捧出“血幅”,感谢先辈营救盟军的情谊。陈纳德将军多次来电,对东江纵队表示致敬和感谢。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将走访近百位革命老同志及其后人得来的珍贵口述带进学校和社区。73022部队“硬骨头六连”官兵重温雁门关伏击战的壮烈历史,并在现场庄严承诺:“我们要用新时代的强军伟绩,告慰先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安娜分享了一组沉甸甸的数字:东江、琼崖、珠江等7支纵队活动范围遍及广东70多个县和广西部分地区,作战3000多次,牵制日伪军15万人,开辟根据地和游击区9.7万平方公里。这座屏障的树立,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离不开地方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鲜血和生命的浇灌。华南军民团结一心,形成了抗击日寇的钢铁洪流,最终将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南方+记者 糜朝霞 见习记者 徐安童
通讯员 庄嘉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