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创新格局的激烈角逐中,一个来自中国的城市集群正以令人瞩目的姿态跃升世界舞台中央。
9月1日下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其中“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出现历史性变化——“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日本“东京—横滨”地区,跃居全球第一。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名次更迭。在全球创新竞赛进入深水区的当下,这个跨越三地的集群登顶,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
夺冠背后:“群”时代正式到来
细察榜单,前三名分别为深圳—香港—广州、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硅谷),上海—苏州集群同样跻身前十。这些全球顶尖创新区域的共同特征,都不是单一城市的孤军奋战,而是城市群的协同作战。
WIPO今年首次将风险资本(VC)交易活动纳入评价体系,这一指标的加入,重新塑造了创新集群的排名格局。但真正让广深港集群实现超越的,是其独特的“系统优势”——三个城市功能互补、协同发力形成的创新生态体系。
深入分析榜单数据,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广深港集群在发明家、科学作者、风险资本三个分项上都不是第一,但总分最高。
这就像考试:单科状元固然厉害,但全能冠军才是真学霸。
这个“黄金三角”的分工日益明晰:香港扮演“国际金融总监”和“规则对接者”,深圳担当“研发工程师”与“产品经理”,广州则成为“供应链总监”和“市场开拓者”。从创意涌现到融资支持,从研发试制到规模化生产,整个创新流程在百余公里的半径内即可高效完成。
广深港创新集群的崛起,恰逢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型期。
今年7月,时隔十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列入七项重点任务中。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城市工作作出顶层设计。
这些政策信号表明,中国城镇化正在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单一城市的规模扩张转向城市群的功能优化。
数据显示,中国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已从2010年的12个增加到22个,常住人口及占全国人口比重、经济都在增长。与此同时,小城市数量减少,人口占比下降。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城市发展模式必须作出相应调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江曼琦教授等在《经济问题》2025年第9期发表的《人口规模、城市创新与城市群》一文指出:“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广泛溢出,从而促进城市群内的整体创新;而对于发展较为滞后的城市群,单中心的结构更有利于其创新发展。”这一理论正好解释了广深港城市空间与创新成长的逻辑。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
超过百万人口的“跨城上班族”,每天都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内流动穿梭。
物理空间的连接正在加速。目前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加上规划中的深珠通道、莲花山通道等,不久的将来,珠江口将出现11条跨江跨海通道,将一个环绕100公里“黄金内湾”的经济强市网络紧密串联。这是中国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整体城镇化率已超85%,多数城市超过90%。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而在这个圈层,广深港三城是其重要的支柱。根据世界知名评级机构GaWC对全球城市的评级,香港居全球第3名,位列Alpha+级,仅次于伦敦、纽约;广州跻身全球第22名,从Alpha-级上升到Alpha级;深圳跻身全球30名,处于Alpha-级。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黄凌翔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一文中提出,经济集聚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多中心化的空间结构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进而为创新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大湾区“像一个市”的网络状结构,使得香港的科研人员、深圳的工程师、广州的制造商和佛山的供应链可以极低成本地交流协作,这种“化学反应”是知识经济爆发的土壤。
在城市群时代,广州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创新身份:
做强“辅助”。广州科创母基金已投资超200个本地项目,推动广钢气体、云从科技等企业成功上市。2024年,广州风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突破8000亿元,成为大湾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源。
立足“转化”。广州抢先布局6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培育超2000家企业,24家独角兽上榜胡润全球榜,数量居全国第四。这是真正有资格说“未来已来”的城市。
当好“管家”。政府专注提供服务——给专精特新企业发补贴,给高层次人才发安家费,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划出像琶洲这样的地方,专门给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公司建总部。
城市仍在集聚
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是对“人”的吸引力。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指出,“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指出,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一个核心要点,是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所以今年会议当中6个关键词,把“创新”摆在了第一位。
创新不是孤立的灵感,而是需要“能量场”的催化,从这一维度我们也更能理解广州大力推动城市更新的用意。根据《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 年)》,广州全市目前共有 272 条城中村被纳入改造台账,涉及约 15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 515 万。
城市更新,更应该是一种活力,竞争力的更新。那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城市?
施展教授在《枢纽:3000年的中国》中提出,中国是“超大规模体系”与“全球海陆中介”的双重枢纽。这一观点为我们理解城市群提供了新视角:创新会使城市要素进一步集聚,城市更应承担枢纽职责。
对国际而言,枢纽城市要成为全球资源的“中转站”和“增值地”,对国内而言,枢纽城市要能“托举内循环”。
枢纽是城市不变的主题,变化的只是经济形态,从贸易时代、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城市都是枢纽。
广深港创新集群的登顶,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它预示着中国城市进化的方向: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点突破,而是构建一个“动态转化”的枢纽系统,让全球资源在此流入、整合、增值后再输出,最终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4座城市已分别获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或承载地定位。
全球创新竞赛的下半场,不再是单项指标的比拼,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广深港集群的登顶,为广州乃至中国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发展参考:在集群中找准定位,在协同中发挥优势,在开放中整合资源,最终实现城市与区域、国家与世界的共赢。
这,就是中国城市进化的下一站。
参考资料
1.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
2.江曼琦等,《人口规模、城市创新与城市群》,《经济问题》2025年第9期
3.黄凌翔,《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4.马向明,《从“增长机器”到“文明载体”,如何理解城市创新》
南方+记者 柳时强 李鹏程
策划:陈思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