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南海区取得显著成效。
5月12日,南海召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扩大)会议,听取了区法院关于“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到丹灶法庭进行了实地考察,为推动南海全域“创枫”工作积极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南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扩大)会议,听取了关于“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南海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扩大)会议,听取了关于“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强化源头预防化解矛盾
南海“创枫”见实效
会议现场,区法院院长万选才代表区法院汇报了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工作情况。
近年来,南海区人民法院紧扣高质量发展大局,稳步推进“创枫”工作,一方面,聚焦服务“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前端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质量法治服务。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制定《关于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工作方案》,在丹灶、桂城、九江、西樵、狮山设立7个多元解纷工作站,将解纷力量延伸至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其中,丹灶法庭作为南海区人民法院“创枫”工作的重点培育对象和样板,以一流的司法延伸服务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通过升级打造现代化解纷服务阵地,构建“1453”指导调解工作体系,创新探索契合新能源产业特点的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就地化解,“创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实践过程中,丹灶法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升级便民服务“新阵地”。通过深化“法治公园”便民工程,在法庭入口群众停车区域打造集普法宣传与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空间,构建法治文化公园,同时实施停车场扩容改造,有效解决办事群众停车难问题;实施“诉讼服务”提质工程,在法庭一楼打造现代化“诉讼服务站”,配置智能诉讼指引终端、调解风险评估系统等设备,优化服务环境,增设无障碍通道、爱心专座等设施,设立警务联系点,设置“氢能文化体验角”,全面提升群众诉讼体验;完成“多元解纷”升级工程,法庭二楼按照“专业调解+特色调解”理念,设置4个专业调解专区和2个特色调解室,同时在调解区域设置氢能展示馆、桑基鱼塘文化体验区,在调解中融入产业普法元素。
此外,丹灶法庭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讲”“练”“带”“助”“促”的指导调解“五步法”,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一是做实“讲”字诀,设立“有为和解学堂”,组建由法官与党校师资融合的指导调解讲师队伍,面向丹灶镇28个乡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和300多名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的个案指导、类案解析及调解技能培育,累计开展指导调解培训超800人次。
二是做实“练”学诀,依托“一庭两所”解纷工作机制,构建覆盖全镇的“一站四室”前端治理网络,为“有为和解学堂”的学员提供调解实践锻炼机会,已累计培养调解能手15名。
三是做实“带”字诀,依托前端治理网络,根据不同片区分别建立4个由法官、书记员组成的指导小组,形成“三结对”指导调解工作机制,助力村居调解员就地化解简易纠纷。
四是做实“助”学诀,开发“随时问”司法大数据调解助手,支持十五类常见纠纷的分析预测,汇编“随手调”工具箱,为调解员日常解纷提供参考指引。
五是做实“促”学诀,完善“专巡结合”解纷促进机制,探索“示范调解”解纷促进机制,依托“数助决策”解纷促进机制,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反馈同类案件背后的社会治理问题,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
推广丹灶经验
推动全域“创枫”跃上新台阶
随后,区人大常委会班子成员等一行对丹灶法庭“创枫”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考察现场,万选才介绍,结合最高法院关于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示范活动的有关要求,区法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丹灶法庭的软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首先以“链”增效,构建产业治理新格局。丹灶法庭围绕“中国氢都,科创丹灶”定位,将全省首个氢能产业链诉源治理工作室提档升级为新能源产业多元解纷中心,为辖区超180个科创项目、548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司法延伸服务,形成新能源产业无讼预防机制。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斌(右二)带队考虑丹灶法庭“创枫”工作。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浩斌(右二)带队考虑丹灶法庭“创枫”工作。
其次以“智”提质,打造科技赋能新引擎。丹灶法庭开发了“随时问”司法大数据调解助手,引导当事人合理管理诉讼预期。升级“云端调解”平台等方式,推动调解服务“智能化”转型。创建“数智治理”中枢,运用大数据进行纠纷趋势分析,提前预警潜在矛盾。
最后以“人”为本,锻造调解铁军新标杆。通过设立“有为和解学堂”,丹灶法庭纵向对接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横向对接丹灶镇委党校,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干部培训主阵地的资源优势,组建由法官与党校师资融合的指导调解讲师队伍,面向丹灶镇28个乡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和人民调解员、特邀调解员,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的个案指导、类案解析及调解技能培育,切实提升辖区调解队伍解纷能力。
对于南海区法院、丹灶法庭“创枫”工作取得的成效,南海区人大常委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接下来的创建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中,要积极更新司法理念,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人民法庭从“单一办案”向“基层治理”转型,融入基层治理新格局。要推进司法资源下沉,精准配置至矛盾多发领域,促进司法与治理融合。转变职能定位,联动综治中心、调解组织等,夯实“法庭+N”多元解纷网络,强化非诉前端机制。运用司法大数据识别风险,推动属地化、行业化纠纷化解,借助司法力量推动城产人文高质量融合发展。
在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方面,要着力筑牢多元解纷人才根基,优化调解资源整合机制,落实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要求,推进调解指导规范化。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推动调解员专业化转型。优化队伍结构,建立“特邀调解员+行业专家”多元机制,破解跨领域壁垒。实施动态考核激励,夯实人才基础。
此外,还要聚焦源头治理,凝聚外部合力,构建全域协同共治格局。积极发挥司法主导作用,构建法庭、行政部门、行业组织三方联动平台,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职责清单,推动实现风险共商、数据共享、信息互通,破解协同“形式化”难题。在矛盾高发领域打通数据壁垒,开展联合排查与闭环管理,促进更多法治要素集聚,助力打造更富活力、更具效能的新型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治未病延伸。
最后,“创枫”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营造多元解纷良好氛围。构建多维宣传矩阵,持续开展法庭开放日等活动,宣传非诉解纷低成本高效优势,营造“无讼”氛围。将实践经验固化为长效制度,推进智慧法庭建设,推动“随时问”司法大数据平台迭代升级,强化司法服务群众功能,增强群众法治认同感,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采写:南方+记者 孙景锋
通讯员 黄少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