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南国羊城花团锦簇、粤韵悠扬,珠江钢琴创梦园音乐厅座无虚席,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亲临现场,以《中国故事中的岭南音乐浅谈》为题开讲,深入浅出地用艺术语言解析音乐作品。
现场演奏并以夹叙夹议的分享方式,生动展现了岭南音乐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创新,结合非遗保护与当代音乐创作,与现场数百名音乐爱好者、业内从业者及高校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岭南音乐新风格。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曲家与音乐教育家,多年来叶小钢深耕现代音乐的创作与推广。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星光》,到多次荣获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的《刮痧》《太行山上》《开罗宣言》等影视配乐,再到《地平线》《喜马拉雅之光》《鲁迅》等重大题材承载民族精神的交响乐作品,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用旋律勾勒山河岁月,在世界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此次大师课是他躬耕大湾区音乐教育,进而推动岭南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方式。
“好音乐不止在音乐厅,更在生活中”
“岭南音乐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艺术形态多姿多彩,极具地域特色。”叶小钢认为,岭南音乐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尤其是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恰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特质的生动体现。讲座上,他结合自身成长和创作经历,讲述了岭南音乐元素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促进和影响。
“我始终相信,好的中国音乐不只在音乐厅里,更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世界的耳朵里。”叶小钢表示,岭南音乐中从宋元时期汉人南迁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入当地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这种独特的地理文化基因,为当代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
当天现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青年演奏家张越还演奏了叶小钢应珠海市委宣传部委约创作的管弦乐《珠海之光》中的作品《落花天》。这首曲目,从名字到曲风融入了诸多广东元素。民歌式的主题、错落的音乐层次、广式的平和喜乐、南粤的曼妙轻音,共同表现了南方广袤大地的悠然格调与风土人情。
随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研究生邰振宇用高亢明亮的男高音,演绎了《送人之岭南》和广东童谣《月光光》。激昂有力却不失温润的声音,如同穿透云层的晨光,在音乐厅久久回荡。特别是演唱广东童谣时,场景化、地域风味浓的歌声把岭南民俗与儿时印记表达得淋漓尽致。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潘铬冰则带来古筝独奏《出水莲》《行云流水》,粤趣组合现场演奏了广东音乐五架头《走马》《平湖秋月》。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找到契合点”
解析岭南音乐的文化构成时,叶主席从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四大板块展开,系统梳理了岭南音乐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质。
他以《平湖秋月》为例,详解广府音乐“清新灵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又通过潮州弦诗《昭君怨》《凤求凰》,阐释其与唐大曲一脉相承的古韵风华;以广东童谣的韵律句法为切入点,剖析中原文化与岭南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如瑶族长鼓舞乐、佛山狮舞乐等。他特别强调了少数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在岭南音乐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互动交流环节上,现场观众踊跃提问,涉及岭南音乐传承创新、AI作曲对创作的影响、岭南音乐创作的文化表达等多个方面。
叶小钢表示:“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和契合点,将岭南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相结合,让年轻人在熟悉的腔调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他鼓励年轻音乐人既要发扬传统,广泛学习粤剧、广东汉乐等经典艺术形式,同时要融合创新,拥抱人工智能,运用现代创作技法让岭南音乐开出新花。
针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他认为,音乐教育要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不仅会作曲、会演奏,更要汲取华夏文明、熟谙中国历史,创作出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有温度、有态度的作品。
“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乐器,到明清时期的曲谱琴籍,再到近现代名家的传承创新,岭南音乐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中国文化融合史。每一段旋律都藏着我们的大好山河、悠久历史、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他期待,能够和全体音乐从业者一起,把中国的音乐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文化艺术名家叶小钢工作室、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广州珠江钢琴文化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珠江钢琴文化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乐海民族乐器发展(河北)有限公司承办,广州市荔湾区音乐家协会协办。
南方+记者 王涵琦
主办方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