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苏炳添站在广东奥体中心的红色跑道上,钉鞋踏紧起跑器。这是他的全运谢幕战,也是二十年竞技生涯的最后一棒。
11月20日晚,十五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打响,由苏炳添领衔的广东队在第二道出发,与领奖台失之交臂,获得第四名。
广东队的跑道上,三位“00后”队友——刘洪熙、施君豪、陈冠锋,接过这位36岁老将传递而来的接力棒。
这一次,苏炳添主动要求改跑第一棒。他知道,这个位置是“定海神针”,是年轻人信心的起点。枪响前的寂静中,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全运会的起跑线上。
从“亚洲飞人”到“苏教授”,他用二十年奔跑,划出一道完美的赛场轨迹。
赛后,他将继续回归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在那里,另一条跑道早已铺就。
校园里的苏教授
2018年,苏炳添多了一个新身份——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当时他仍在赛场拼搏,但已开始思考退役后的道路。
在暨南大学,学生们亲切地称他“983教授”。他的课程总是座无虚席,从短跑技巧到科学运动,他用自己的实战经验为学生带来生动课堂。
苏炳添的教学不止于课堂。
他随身带着小卷尺,认真寻找摆放起跑器的最佳位置。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从赛场带到了校园。
“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苏炳添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选择,源于他对知识传承的看重。

苏炳添“短跑加速阶段阻力训练方法应用”实操工作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旭日田径场举行。
赛道外的传承者
2023年,苏炳添成立了“苏炳添田径后备人才基地”。这是他退役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旨在培养下一代中国短跑人才。
在暨南大学,他搭建起“体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邀请师父袁国强担任顾问,把老一辈的执教经验与现代科学训练相结合。
苏炳添的实验室里,团队正在用3D捕捉技术分析起跑角度,编写《短跑技术解剖图谱》。他希望能找出有潜力跑进9秒80的苗子,已经有12个孩子被挑中,都是14岁以下,百米速度在10秒30内。他还曾经拿自己做研究对象,写出《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回顾与展望》等论文。
“我们要做好青少年梯队建设和选材的指标体系,让广东短跑的传承有更多新鲜血液。”苏炳添说。
低调的公益人
赛场外,苏炳添是一位低调但持续的公益参与者。2021年的重阳节,他回到家乡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为1651名长者发放敬老慰问金。
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他与航天员隔空对话,“愿我与各位航天员共同努力,再创佳绩!”
苏炳添还代言广东消防,现身深圳“金融圈反诈”公益广告,视频鼓励家乡青年参军报国。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激励着更多人。
社会责任是他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自觉担当。
从青梅竹马到五口之家
采访中,苏炳添经常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像一段美丽的马拉松。两人初中相识,从同学到恋人,再到相守一生的伴侣。
2002年,13岁的苏炳添在中山市古镇中学初遇林艳芳。当时,那个骑着自行车上下学的女生是他的组长。两人通过传递小纸条维系着纯真的感情。
2017年10月10日,经历了15年爱情长跑的两人终于步入婚姻殿堂。苏炳添曾笑言:“我这辈子跑得最快的一次不是9秒83,而是追到林艳芳。”
如今,苏炳添和林艳芳已经拥有了三个孩子。在林艳芳眼中,最动人的速度,不仅是赛场上的9秒83,更是爱情里的20多年的朝夕。
如今的苏炳添已经36岁,他终于可以回归生活。
第二人生刚起步
从赛场到课堂的转变,对苏炳添来说并非一时冲动。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2019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读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的身高1米72,不具备传统短跑选手的体型优势,却凭借长期系统训练与精细化技术调整,逐步提升能力,屡次创造历史,实现了中国田径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次突破。
他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
“每名运动员最后都会面临赛道的转变。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给予青少年运动员更多帮助。”苏炳添清晰规划着自己的第二人生。

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呐喊庆祝。新华社资料图
苏炳添办公室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东京奥运起跑瞬间,另一张是他和小学生击掌。实验室里放着数据分析屏,记录各种跑步参数。
跑道有终点,但传承没有。从百米终点线转身,苏炳添正在奔向新的人生之路。
采写:南方+记者 刘珊
摄影:梁钜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