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村子有了邻长|南方深读

南方深读 2025-04-16 08:00
02:39

韶关这个村的“睦邻制”何以睦邻?

“院墙矮了,遭贼咋办?”当“矮墙方案”传回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高莲村时,质疑声四起。

这场“矮墙行动”始于“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为了提升村庄颜值,推进绿美乡村建设,镇里请专业设计公司出了方案:要把围墙降低,种上观赏植物。

“边干边劝,咱们先把村委会的围墙拆了!”村干部们说。

村委会拆墙的消息传开了。院墙退让处新砌了花坛,门前的空地多了几个停车位。

“这墙挡了阳光,该让春色淌进院了。”邻长们二话没说,跟着也把自家的围墙拆了。

高墙早失了防盗意义,村民院角的炮仗花探进邻家,反倒收获众人喝彩。

“政府帮我们扮靓村庄,得支持!”邻长们这样说。

看到效果的村民坐不住了。在邻长们的带动下,他们逐步同意,甚至还主动去邻长家里提起了建议。当邻长捧着新出炉的艾糍挨户分发时,心墙也在艾草香中消融。

通过邻长们的劝说,村民们主动让出荒地,曾经的荒地成了村民每天散步的小公园。王诚 摄

通过邻长们的劝说,村民们主动让出荒地,曾经的荒地成了村民每天散步的小公园。王诚 摄

2024年初,高莲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落实仁化县试点的基层治理“睦邻制”,5至15户为一邻,从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志愿者里选出36名邻长,参与村里基层自治相关事务。

这些选出来的邻长熟人、熟地、熟政策,配合村干部通过串门、拉家常等形式走进群众家中,让高莲村的典型村项目落地迅速,走在全市前列。

通过乡村绿化美化、农房风貌提升,高莲村成了游客打卡地。王诚 摄

通过乡村绿化美化、农房风貌提升,高莲村成了游客打卡地。王诚 摄

“去年培育典型村时,高莲还不是首选。”董塘镇党委委员罗威感慨道,刚开始推动“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时,村民存在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既是对政策缺乏了解,也是村民自治意识的缺失。在睦邻制的试点推动下,高莲村的项目进度特别快,后来才成了“典型”。

“群众不认标语认实绩。”韶关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相关负责人说。

仁化的“睦邻制”这一基层治理创新目前已在韶关全域推广,1205个行政村,共选配邻长3.3万多名,联系服务33万多户村民,初步形成“村—片—组—邻”的基层治理格局,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百千万工程”建设中来。

高莲美丽乡村。谢锦树 摄

高莲美丽乡村。谢锦树 摄

有了小组长还要邻长?

拉个群把事办了太给力

在村民中居中协调、化解矛盾的邻长,大大减轻了村委会推进工作的压力,“睦邻和谐”是推进“百千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题中之义。

“本来就有小组长,设置邻长能起多大作用?”在试点开始时,高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荣才仍有一丝疑虑:这会不会增加村干部负担?

去年,镇里下来项目,要将高莲村培育为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钟荣才忙得焦头烂额,产业招商、项目落地,样样都需要他来跟进。这时,村民的土地纠纷又闹到他这里了。这时,刚当选邻长的谢福明挺身而出,让钟荣才松了一口气。

“老表,这地让出来,你家儿子回来好停车啊!”谢福明蹲在菜地旁,用竹枝在泥土上划出新界。争吵中的谢某、李某和黄某闻言,紧绷的脸皮松了几分。

这场“争地”的戏码,要从村里修路说起。黄某家新房刚装修,正逢“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规划中的村道需借道李、谢两家祖辈置换的边角地。旧账越翻越急眼,三家从“当年换地吃了亏”吵到“现今补偿不公”。

村民家的美丽庭院。张苹 摄

村民家的美丽庭院。张苹 摄

几家人的争吵声,惊飞了田埂上啄食的麻雀,也惊动了谢福明。

“邻长来了正好评理!”李某攥着半截锄头把。“评就评!”黄某的胶鞋在泥地上碾出深痕。

“凭啥白占我家地?这块菜地是我们家以前用耕地换来的。”李某说。黄某蹲在一边闷声道:“政府工程,还能挡着不成?”

“邻里怄气亏的是两家福。如今修路是为子孙福,咱们就不能各让一步?”见双方神色稍缓,谢福明掏出效果图,给大伙看。

“阿明伯讲得在理。”两家人看着谢福明汗湿的后背,忽然想起他前不久还将自己的一片竹林无偿给村里做绿化带。“那就按村里的意见来吧,我们都让一步。”

改造后的小菜园。张苹 摄

改造后的小菜园。张苹 摄

邻长充当了村干部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大大减轻了村委会推进工作的压力!”说起老谢的调解功夫,钟荣才眉开眼笑道:“以前村民闹到村委的矛盾纠纷每年有十多宗,要耗去好多精力处理。实施睦邻制以来,上交到村委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搞村集体发展,去年就招商了两个项目,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

在推进“睦邻制”落地时,也有村民“怕惹事”不愿意做邻长。“其实就是邻里间拉个群,方便大家交流。”夏夜蝉鸣中,钟荣才在家里的客厅上给“准邻长”一边倒热茶、一边画蓝图。

高莲村户代会推选邻长。资料图片

高莲村户代会推选邻长。资料图片

就这样,一些邻长曾是“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变成了乡村热心人。这些热心肠、有威望的邻长作为第三方“居中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正值水稻播种期,几户村民又因为农田用水起了纠纷。

谢福明蹲在水渠边,渠水倒映着两岸为争水吵红的脸。“大家按顺序来,上游先放水,下半夜再换你家的田。”老谢一开口,村民便觉得公道。

类似这样的小纠纷,如今在邻长的调解下,就此润物细无声消解在田边。

高莲村美丽田园风光。邱其聪 摄

高莲村美丽田园风光。邱其聪 摄

村民的自治意识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中,村民的意愿不高,怎么办?邻长发挥作用,找准群众需求与政策要求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乡村产业从“各自为阵”向“抱团发展”转变。

粤北的晨雾还未散尽,丹霞山赤赭色的崖壁已在天际熠熠生辉。沿着崭新的柏油路走向高莲村,花的藤蔓爬过白墙黛瓦,在矮墙头织就流苏般的花瀑。

转角处的口袋公园里,几位老人散步间谈笑。种下的金丝楠木已发嫩芽,春天花儿开得灿烂。这番诗意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垃圾遍地的荒竹地,村口的乱竹坡变为小公园。

去年,董塘镇定下典型村建设方案的这个口袋公园项目,让钟荣才发了愁,公园建设涉及几户人家的边角地,任凭村干部磨破嘴皮,回应只有大门关闭的闷响。

变化源自高坝村小组邻长陈育龙的“动员”。

“我家亲戚先带头了!”观望的村民在群里看到邻长的视频才逐渐松动。

邻长梁叶辉带着村民们种植玉米。曹伟峰 摄

邻长梁叶辉带着村民们种植玉米。曹伟峰 摄

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窘境,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

“高莲破题的关键就在于‘睦邻制’”,罗威说,高莲村的邻长发挥“三带”作用显著: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带动群众参与“百千万工程”。

村里环境的大变样让村民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幅提升。“邻长”的客厅,也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主动讨论村庄建设的空间载体。

通过邻长的带头参与,韶关找准群众真实需求与上级政策要求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带领带动群众建设绿美“四小园”1.6万个、美丽庭院1.16万户。

“村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在一个个事关切身利益的村庄建设实践中磨炼出来。”仁化县委组织部部长李伟杰说。如今,村里开展项目建设,村民们都会到邻长家开小会,一起议一议。

不少邻长还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在高莲村,邻长梁叶辉便是承包了数百亩农田的大户。他发挥自己熟悉采购商和种植业务的优势,在流转村里200多亩闲置土地的基础上,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包菜、花菜等蔬菜种植。

去年冬季,梁叶辉承包的玉米地刚收获完,便动员村民种植蔬菜。

“真能免费给我们种蔬菜?还能帮忙打药?”村里的阿婆主动上门。“阿姨你就放心吧,你们帮我种一季,我还省了人工翻土钱。放心嘞!”

“亲戚邻居的现身说法比什么都管用!”钟荣才说。

邻长带头种蔬菜。谢稳辉 摄

邻长带头种蔬菜。谢稳辉 摄

无独有偶,在始兴县城南镇,邻长带头示范效应显著。邻长邓罡华探索“邻长+集体+农户”共富模式,带动村民们种植红松茸。在曲江区樟市镇,邻长带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该镇全年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

“睦邻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乡村产业从“各自为阵”向“抱团发展”转变。

展开产业地图,韶关1205个行政村的产业项目已成星火燎原之势。结合“邻”这一基本单元,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通过优势互补、资源联动的方式抱团,链式发展高附加值种养项目。202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平均超65万元,最低收入标准较上年增长50%。

高莲村一角。黄付养 摄

高莲村一角。黄付养 摄

邻长们奔忙的身影

群众看得真切

有事找邻长!邻长们奔忙的身影,群众看得真切。“睦邻制”的推行,重塑了乡间邻里关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氛围在乡村呈现。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董塘镇高莲村的涂女士有着切身体会。去年暑期,涂女士在家里凉席休息,突然就起不了身,下半身失去知觉了。家人此时却又刚好外出、联系不上,这可把她急哭了。

“阿伟!十三邻的小涂瘫在家里了,你快来一趟!”手机响起的刹那,正午骄阳炙烤着高莲村莲塘坝的稻田,钟胜伟裤脚沾满泥浆,正蹲在灌溉渠边疏通堵塞。

“我们这就来!”钟胜伟边跑边打电话,多联系些人一起前去帮忙。

“患者女,突发下肢瘫痪,伴有……”汗珠滴在手机屏上,钟胜伟再次拨打120,清晰地描述具体情况。在等待救护人员到达的过程中,钟胜伟等村民一直陪伴在侧,观察其状态。

“她属于突发应激,所幸你们送来得及时。”医生翻着病历说。

这通打向邻长的“求助热线”并非偶然。自“睦邻制”推行以来,韶关市结合邻长身份实际,制定邻长履职清单指引、议事清单指引共计15项,引导邻长做到“五访”,即群众有生活困难就访、有重大疾病就访、有矛盾纠纷就访、有不满情绪就访、有红白事就访,让邻长精准发力联户有方向,让群众遇事便于找人。

驾驶洒水车的邻长。谢稳辉 摄

驾驶洒水车的邻长。谢稳辉 摄

2024年,邻长为群众提供“微服务”5万多次,排查并化解矛盾纠纷810余宗,群众反映的4780个“急难愁盼”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

让热心人有名分,职责本身即荣誉。“从前想为乡亲们办点实事,总担心被说多管闲事出风头。如今有了个名头,走村串户调解纠纷时腰杆挺得直,为群众办事时底气足。”钟胜伟说。

此外,在物质激励层面上,韶关市鼓励各村依据村集体收入等实际情况,探索实施积分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工作实绩好的邻长予以重点奖励。在没有增加财政负担的前提下,韶关新增了上万人的基层治理力量。在这支队伍的带动下,突发事件的互助效率大幅提升。

高莲村。黄付养 摄

高莲村。黄付养 摄

“睦邻制”的推行,还重塑了乡间邻里关系。调和邻里矛盾、照顾孤寡老人、商议村庄建设……邻长们奔忙的身影,群众看得真切。“遇事不用慌,邻长在身旁”的赞誉已经在街头巷尾流传。

邻长队伍如同一只长长的触角,伸向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在邻长的带动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氛围在韶关越来越多的乡村呈现。

采写:南方+记者 范永敬 潘俊宇 蒋才虎 谢辉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拍摄:曹伟峰

部分视频素材由韶关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编辑 何雪峰 伍青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