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人们因黄埔军校记住这片热土。
如今,新生代奔赴黄埔的理由多了一个——这里的夜晚,正被一场场演出点亮。
宝能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当张学友、杨千嬅、王力宏的歌声响彻全场,场外至泰广场的奶茶店排起百米长队,萝岗万达广场的火锅店翻台率暴涨。
这一幕,不仅是粉丝的狂欢,更是城市消费生态的重构实验。
近年来,黄埔区以演艺经济为切口,通过场馆升级、剧目创新、场景联动,推动“流量入口”向“消费生态”深度转化,上演了一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高能剧本”。
一场演唱会的“经济账”
据最新数据,今年以来黄埔新增演出经纪机构8家,审批营业性演出55场,观众人数同比激增97%。其中,宝能演艺中心2025年以来承办17场大型演出,杨千嬅、王力宏等顶流明星的号召力,直接拉动27.6万人次涌入黄埔。
看似简单的“追星”,实则带动了一场消费链的连锁反应。
据统计,黄埔区一季度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达19.89亿元,同比增长8.7%。邻近宝能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的至泰广场今年以来客流量达362万人次,萝岗万达广场客流量达750万人次,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演唱会散场后,观众并未离开,而是转身涌入周边商圈、景区,形成“白天看演出,夜晚逛夜市,次日游古迹”的沉浸式消费模式。黄埔军校今年以来就吸引了游客近90万人,同比增长17.7%,印证了“演艺+文旅”的乘数效应。
从“场馆经济”到“生态经济”
演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超越“一场演出”的短期思维。黄埔区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系统性工程构建消费生态:
其一,硬件升级与软性服务并重。地铁7号线二期直通宝能演艺中心,21号线串联知识城剧场群,“演出专线+夜间公交”保障散场客流高效疏散;文旅、公安、交通、环卫等多部门联动,为大型活动提供“零差评”保障;场馆内增设特色观演服务,从动线设计到应急响应,细节处提升体验感。
其二,夜间经济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以宝能演艺中心为核心,串联至泰广场、萝岗万达等商圈,打造“羊城夜市先行区”,通过延时经营、美陈灯光、粉丝应援专区等,将演唱会流量转化为“过夜经济”。
其三,产业协同与政策创新双驱动。该区推出“出彩生活季”等活动,鼓励商家凭门票打折、推出联名套餐,甚至借势演唱会档期引入首店、快闪店,让“粉丝经济”穿透餐饮、零售、文创全链条。
其四,精准招商加速演艺产业集聚。该区抢抓演唱会经济机遇,制定演艺产业图谱及重点项目招商计划,多次前往猫眼娱乐集团、大麦文化传媒、池沼徕福等公司开展靶向招商,猫眼娱乐演出业务总部项目、阿里影业动画影视项目和池沼徕福livehouse项目已正式落户黄埔,填补了该区演出经纪机构、票务平台、新型演艺空间等产业链缺口,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演艺经济上下游企业集聚。
本土IP激活消费新场景
更大的想象空间,还藏在从“引进来”升级为“长出来”的长远布局中。
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建的科技艺术中心,集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三大功能于一体,将打造成为区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新地标,拉动北部文化消费空间;长洲岛上规划的“乌镇式”剧场群落,瞄准沉浸式文旅体验;黄埔军校文旅街区则以红色文化为基底,打造“演艺+研学”特色场景;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联动港澳票务,提供香港、澳门的黄埔演唱会购票、出入境游和观演一站式服务,港澳演艺联动本土IP激活新兴消费场景。这些场馆错位发展,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文化消费网络,让“看演出”升级为“全域游”。
黄埔区正从借明星流量转向造本土“IP”。
历史剧《黄埔!黄埔!》以黄埔军校故事为蓝本,沉浸式地重现了黄埔军校的百年风云和旷世豪情,剧场配备了先进的舞台设备和音响灯光设备,舞台能满足舞蹈、歌剧、戏曲、话剧、交响音乐会及综艺汇演等各类型演出,为游客提供极佳的视觉、声场特效体验,首演即带动周边餐饮预订量大增,截至2025年3月31日累计演出425场次,观演16.4万余人次 ;即将在五一期间亮相广州大剧院的湾区主题剧目《湾顶月明》,以广州开发区建设者及身为黄埔军校后人的创业者为主要人物,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经纬,以广州开发区为舞台,将镜头对准这片热土上的奋斗者,通过“巡演+衍生品开发”模式,锁定观演消费热潮。
这些原创内容不仅沉淀文化价值,更通过“演出+餐饮+零售+住宿”的链条,将单次观演转化为复合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黄埔全区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54.66亿元,同比增长6.2%。
正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看到了明星流量带来的短期繁荣,更看到了文化消费生态的长期潜力,通过场馆升级、产业协同、政策创新和本土IP打造,已经从单纯的“场馆经济”迈向了“生态经济”的新阶段。
当粉丝为偶像挥舞荧光棒时,黄埔要写出自己的“出圈”剧本——从一座演艺中心到全域消费网络,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让“追星热”升华为“文化热”。
南方+记者 刘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