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理轩: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哲学

2025-04-30 10:08

新时代教师发展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铸就育人根基,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核心支撑

文|悦理轩

“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的传承转化和创新发展,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标准。新时代教师发展需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铸就育人根基,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核心支撑。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广大教师深植精神自觉,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实践行动,将忠诚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专注教学主业统一起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总体来看,教育家精神是基于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价值与使命的深刻结合加以提炼概括的。这就决定了它绝不是悬浮的理论推演或抽象的概念构建,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教育实践的沃土之中,既是对“尊师重道”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更是对当代教师群体育人品格的时代诠释,呈现出历史性、现实性与具体性的内在统一。

教育家精神所体现的不是一种单纯的话语转变或范式变化,而是对具体内容、现实意义、引领价值的形塑、建构与指向。具体而言,教育家精神从内容层面构建了贯通古今的师德话语体系,从功能层面形成了回应教育异化的价值坐标,从导向层面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路标。

这种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建构逻辑,使得教育家精神体现出来的是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实践引领,不仅超越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而且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扎根实践的双向互动与辩证统一。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新时代教师当以教育家精神为航标,在躬身实践中恪守三重准则——以忠诚之心扎根教育事业,以热忱之火点亮教师职业,以专注之力深耕教学主业。这不仅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坐标,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把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实做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成为驱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内生力量。

忠诚教育事业关键是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立德”从根本上决定着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真正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各环节。

人才为谁而树?“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彰显了教育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天下培养英才。对于教师而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强国建设征途中,广大教师应始终弘扬好教育家精神,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立德”与“树人”最终要回归到“怎样培养人”这一实际问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要时刻以忠诚之心扎根教育事业,既要守住教育初心,又要创新教育形式,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教育事业的永续发展。

教师职业的温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在当代呈现为三重境界:基础层面是职业认同,将教书育人视为值得托付终身的事业;进阶层面是专业精进,在学科前沿持续开拓创新;最高层面是生命境界的升华,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教师而言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韧劲,秉持探索精神,保持育人定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

张桂梅扎根滇西贫困山区四十载,用缠满胶布的双手托举起山区学生求学梦想;黄大年教授放弃海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在深夜里调试设备的背影化作照亮地球深部的明灯;支月英老师坚守赣北泥洋山巅三十八年,将十八根扁担磨出的老茧化作最动人的教育勋章……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践行者向我们深刻诠释出,真正的师者情怀是心无旁骛地将整个灵魂奉献给讲台,在岁月长河中沉淀出超越功利的永恒价值。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让专业发展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要秉持教育的温度与情怀,真正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把文章写进群众心坎里,以热爱点亮教师职业。

专注是专业精神与教育智慧的辩证统一。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奔涌的今天,专注教学主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基,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为教学注入生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教学方式和工具已不知不觉地走入校园,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选择和无限可能。

站在科技发展潮头顺势而为,广大教师要引领科技为教育教学服务,做好学生的引领者、带路人。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素养。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始终以专注之力深耕教学主业,要在教育教学最有需要的地方探索和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深入浅出、一目了然,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永远难忘的课程。

教育家精神的生命力,终究要回归教育现场。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上,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将忠诚、热爱、专注三者熔铸于自身行动中,为教育强国建设书写新时代的“师者答卷”。

【执笔】张永刚  杨宇婷(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责编】李育蒙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